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大寒」是24節氣中最後1個節氣(1月20日至2月3日),為1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代表冬季即將結束,準備進入生機盎然的春季了。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裡的「精」指的是我們維持生命的能量,意思是如果我們沒有在這個時節好好調養身體、養精蓄銳,在來年春天就容易受到病邪入侵,因此大寒養生要順應冬季保陰潛陽的原則,來鞏固體內的陽氣。
「心腦血管」及「關節病變」疾病 大寒節氣容易好發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在「大寒」時節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尤其帽子和圍巾)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中醫師吳宛容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氣應儘量避免在清晨和晚上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疾病發作。
中醫認為,寒氣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天氣寒冷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機率,也會使身體的筋骨緊繃,引起疼痛和僵硬。
「大寒」時期宜「平補」 腎虛者別錯過最後機會
由於冬季是補腎的最佳時候,腎虛的人還來得及在「大寒」節氣趕上補腎。補腎,首先要了解自己是腎陽虛,還是腎陰不足。
吳宛容指出,如果常感覺畏寒、腰膝酸冷、帶下稀多或夜尿多、月經不規則或量少則是屬於「腎陽氣虛」,可多食用桂圓、黑芝麻、核桃、黑豆、羊肉等;若有失眠盜汗,口乾咽燥,腰膝酸軟,月經過少或崩漏的現象,則屬於「腎陰不足」,可多食用山藥、黑木耳、白木耳、蓮子、百合等。
寒冷會使胃腸引起功能失調,出現消化性潰瘍、胃腸道發炎、消化不良等現象,尤其是冬天人們貪食火鍋補品,以為這樣能祛除寒氣,卻不知這樣過多地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腸胃疾病,因此,大寒期間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
吳宛容強調,大寒時的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調整為「平補」的方式,適當選擇一些甘味的食物來調和脾胃、補養氣血,像是山藥、南瓜、馬鈴薯、白蘿蔔、紅棗、桂圓、香菇等,並酌量加入有升散性質的食物,如香菜、芥菜、青蔥、生薑等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禦風寒的侵擾。
吳宛容補充說明,大寒這時候如果體質陽氣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注意更不要刻意進補,要逐漸開始向清淡飲食轉變。大寒節氣飲食宜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轉為「白蘿蔔燉牛肉」或用「白蘿蔔羊肉湯」或「何首烏雞湯」等平補飲食較適合。
睡前「泡腳」、按摩「穴位」 祛寒助眠、增強免疫力
腎經起於腳底,腳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所以足部的保暖至關重要,建議腎虛患者可以睡前泡腳20分鐘、按摩「湧泉穴」(位於腳掌底前半凹陷處,也就是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3分之1處),睡覺時並穿上襪子保暖,來達到養腎固精的作用。
命門腎火為生命之源,可以用按摩方式來暖腎助陽。容易怕冷的人可以把雙手搓熱,每天花10分鐘按摩熱敷腰部的「命門穴」(位於脊椎上,第2腰椎下方,前方對應肚臍)及「腎俞穴」(命門旁開1寸半,約2指幅寬)。
俗諺道:「大寒過年。」除了在大寒時節抓住冬季最後的機會補腎藏精,身體和心理也正好在此時除舊佈新,迎接新的1年。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居10大癌症榜首
▸反覆拉肚子伴隨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未及時治療恐癌變
延伸閱讀
-
「大寒」心血管病患要當心受寒 國健署提醒護心5要訣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518今(20)日為大寒,古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大寒是24節氣中最後1個節氣,也是1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
節氣小雪氣溫降!保暖防心梗 按這些穴位有助紓壓解鬱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127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建議可以按壓太衝、合谷、內關、百會、耳神門等穴位,達到紓解壓力、身心平靜的功效,讓身體能順應冬季時節,安神定志、精神內守以養五臟。 -
立冬補冬認清體質避免上火 薑茶蔥白粥幫你祛寒不感冒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659立冬這一天,台灣有個習俗,就是所謂的「補冬」。古代農忙社會勞動一整年,正好趁天氣寒冷的冬天,農作休息、身體補充營養,到現代,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這些深受喜愛的食物,也順勢紛紛開店,吸引饕客上門,諺語所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
補秋比補冬重要!補霜降好過冬 平補這樣吃滋陰又防燥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774所謂「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建議,秋末冬初的霜降時節天氣還是冷熱交替,且天氣乾燥,容易口乾舌燥,因此宜採平補(平緩補養),透過食療來滋陰潤肺更是適合。 -
寒露時節天氣晝熱夜涼 中醫開立潤肺防燥生活飲食處方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608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表示,像是能祛風潤燥的芝麻、潤腸通便的蜂蜜、滋陰養胃的蓮藕、生津潤肺的山藥,以及能滋潤清熱的菊花和當令盛產的秋蟹,都是適合此時節的飲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