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鼻竇炎差點造成失明!1名75歲患有慢性鼻竇炎的張奶奶,左眼先天性弱視,長年來皆倚靠右眼生活,而右眼曾接受白內障手術,視力僅有0.5。日前張奶奶午覺醒來,發現右眼視力模糊,嚴重到無法看清家中擺設,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就醫。
檢查發現張奶奶右眼視力僅存0.05,辨色力異常、視野缺損,且瞳孔放大無法正常收縮,詹立瑋醫師緊急為她安排腦部視神經的核磁共振檢查,最後發現右側副鼻竇有1顆3公分的黏液囊腫,壓迫到視神經,導致視神經病變,隨即照會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囊腫引流手術,術後張奶奶重拾視力達0.6,回歸正常生活。
▲治療前,該案例右側副鼻竇黏液囊腫壓迫視神經,導致視神經病變。(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血管阻塞造成「視神經病變」 嚴重恐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傷
視神經為連接眼球與腦部的第2對腦神經,可將視覺訊號傳送至腦部視覺皮質,而當視神經從眼球最末端進入腦部前,因外傷或疾病出現視力下降、辨色力異常、對光反射遲緩等症狀時,即稱為「視神經病變」。
詹立瑋醫師指出,典型的視神經病變好發於平均年齡32歲的女性,多與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有關連性;至於55歲以上的患者,則屬非典型的視神經病變,可能發生原因包括缺血性、發炎性、壓迫性、外傷性、營養素缺乏,或是暴露到毒性物質等,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血管阻塞所引起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而腫瘤壓迫的視神經病變,若未及時治療將引起視神經纖維受損,造成不可逆的視力缺損。
檢查發現鼻竇炎囊腫壓迫視神經 緊急進行手術保住視力
詹立瑋醫師說明,病患因視力模糊來到眼科診間,醫師會先做矯正視力、測量眼壓、瞳孔光反射及裂隙燈、眼底鏡等眼科基本檢查,視需要再安排辨色力、視野檢測,初步評估可能發生病變的構造。接下來視個別狀況輔以抽血、影像檢查,進一步評估病灶及病因,並依致病原因給予不同治療。
以張奶奶為例,視力下降、瞳孔反射及辨色力皆異常,顯示病灶為視神經,且以張奶奶的年紀來看,屬於非典型視神經病變,須緊急以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病因。經掃描後顯示是右側副鼻竇黏液囊腫,壓迫到右側視神經;確認此為導致視神經病變的原因後,透過高效率團隊合作,請耳鼻喉科醫師安排緊急引流手術解除可能失明的危機。
視神經病變可能是漸進式變化,且病變時間可長達數月之久,導致患者不易察覺視力缺損,更可能錯過有效治療期;而當視神經病變時間越久,可能造成神經纖維損傷及不可逆的視力損害,嚴重恐演變成失明。詹立瑋醫師提醒,若發現視力異常,可以用手遮著單眼來對比用兩眼觀看物品,檢測兩者視力有無差別,當察覺單眼視線模糊不清時,應盡早至眼科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
方向錯了當心戳進腦袋! 小兒科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快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18近來不少人都有用家用快篩的需求,包含居家隔離者或是檢疫者,也需要用家用快篩。戳鼻子成為人人的日常,但是你真的「戳」對了嗎?小兒科陳木榮醫師在FB分享正確的快篩方式,如果走錯方向就戳進腦袋了! -
黃斑部病變補充葉黃素有效? 醫師曝「1情況」須手術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22353C科技的進步與便利性的同時,也讓眼科疾病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包含近來有許多黃斑部病變的年輕患者,眼科醫師謝明宏指出,黃斑部是影響視力最重要的部位,以往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今因為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竟也會發生在30多歲的年輕人身上,使得黃斑部病變的預防及治療需求增加。 -
感染Omicron與感冒如何分辨? 醫師:咳嗽的咳法不同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761近期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COVID-19的疫情進入以Omicron為主的流行樣態。不過大家都知道,Omicron以輕症為主,目前的輕症率仍維持99%的高點,僅少數人出現肺炎症狀;但可能讓很多人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如果我有症狀,我應該以為是Omicron還是當一般感冒呢? -
眼睛經常性乾澀疲勞可能是淚水缺油脂 圖解乾眼症治療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1415「在門診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有乾眼症的狀況,比例頗高。」乾眼症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眼睛疲勞,可能有一些發炎的症狀,例如眼睛癢、分泌物較多、有刺痛感,等外在刺激較敏感,嚴重還會造成視力模糊。侯宗昀醫師指出,除了依照指示使用人工淚液外,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若是瞼板腺功能異常,便可盡快接受治療。 -
鼻子也會發霉!一直聞到怪味道 就醫檢查竟拉出黴菌球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600長安醫院耳鼻喉科林恆甫醫師表示,引起鼻部異味的原因有很多,像是黴菌或細菌感染、鼻黏膜病變、萎縮性鼻炎、鼻內異物,甚至是鼻咽癌等,可由鼻內視鏡、鼻竇X光片或是電腦斷層掃描來做鑑別診斷。若長期反覆的鼻竇炎未經妥善的治療,還可能影響周圍的器官:例如壓迫眼眶周圍造成眼周感染及複視;或者往上進入顱內感染造成意識改變等神經學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