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林詩恩/新竹報導】60歲的林先生跟往常一樣外出上班,卻在工作中不慎被重物砸到背部,導致雙側膝蓋與腳踝無法動彈、大小便失禁,就醫後醫師判定應該是重物壓迫造成的組織水腫,等水腫消退就能恢復功能。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下肢力量並無好轉,1個月後遂至新竹台大分院求診骨科部主治醫師蘇盈豪。
歷經1個月積極復健 膝蓋部分肌力及動作逐漸改善
經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林先生脊椎骨折合併脫臼且有脊神經受損,隨即安排手術治療。術中神經探查發現,支配腳踝的神經已斷裂,蘇盈豪便向其家人解釋,控制腳踝的腰椎神經已斷裂,且錯過治療黃金期,未來腳踝部分的肌力恐無法恢復。
術後1周轉到復健病房繼續復健治療,在復健部陳虹彣醫師、楊順如專科護理師、楊榮真物理治療師、劉伃書職能治療師與4B護理團隊細心照料協助下,經過1個月積極復健後,其膝蓋部分肌力逐漸改善、動作功能漸漸恢復,甚至連尿管都能順利移除,雖然出院時只能在旁人協助下勉強站立,但是林太太依然非常感謝新竹台大分院醫療團隊的照護。
傳統復健不易在早期施行訓練 病人練習次數明顯不足
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樞寰表示,獨立行走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功能,喪失此能力會對病人、家庭造成嚴重影響。許多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退化性疾病等會造成肌肉無力、肌張力異常、本體感覺喪失及平衡障礙,進而影響病人行走能力。
根據文獻上的研究報告顯示,最有效的復健治療是要早期介入、主動參與、多感官刺激、強度要足夠、反覆練習、且要以目標訓練為導向。傳統的復健治療主要由治療師進行,很多肢體癱瘓嚴重的病人,不容易在早期施行站立行走訓練,且病人往往在治療結束後,回到病房就難再繼續練習,因此練習次數明顯不足。
高科技機電整合步態訓練系統 及早啟動步行練習
林樞寰說明,為提升治療品質,近期新竹台大分院特地引進新型機器輔助行走復健治療設備,此設備是1台高科技的機電整合步態訓練系統,其延伸外骨骼的踏板,在病人膝蓋、髖骨與腹部提供穩定的支撐,建立步態訓練與抗重力肌肉訓練雙重治療機制。希望藉由機器輔助行走訓練設備,讓病人可以及早進行重複而精準地步態練習,將步態訓練帶往自動化模式,提升病人行走相關的能力,亦可減輕治療師人力與體力的負擔,擴大醫療資源效益。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表示,依據醫學文獻的研究發現,經由傳統復健運動治療,再加上機器輔助訓練,會比單獨採用傳統復健治療更能達到獨立行走目標。希望能透過復健運動訓練後,輔以自動化行走訓練模式,經由視覺與本體覺的回饋,促使神經肌肉重新再教育,讓病人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及早啟動步行練習。
林先生在出院後仍繼續接受門診復健訓練,藉由機器輔助行走復健治療設備的訓練後,目前可以在復健治療室中雙手扶著平行桿自行移動腳步,林先生開心地表示,該設備讓他重新體驗走路的感覺,對自己病情的恢復也充滿盼望,感謝新竹台大分院醫療團隊的協助,使其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庚醫院將展開第3劑混打試驗 含高端、莫德納、BNT
▸早上醒來喉嚨乾是感冒? 鼻過敏導致慣用口呼吸惹的禍
延伸閱讀
-
復健科醫師教3撇步挑滑鼠! 避免肩頸痛和肌腱炎上身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292原力復健科診所侯鐘堡醫師表示,其實上班族每天要用鍵盤滑鼠4至8小時,算蠻久的,大家一般都會說每天睡覺躺臥的枕頭很重要,那每天使用的鍵盤滑鼠也很重要,建議民眾應選擇適合自己手部大小的滑鼠,才能避免壓迫到正中神經,引起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另外,看電腦30分鐘可以站起來走一走,定時提醒自己起來換個姿勢,或是去廁所走一走,對長期久坐的姿勢都會有幫忙。 -
為協助患者復健 北市聯合醫院引進能上下肢訓練機器人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1296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引進高科技智能上肢與下肢訓練機器人,協助神經損傷患者復健治療。 -
醫師整理「頭暈7大原因」 你的頭暈是屬於哪種類型?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167許多中老年人清晨起床時總覺頭暈、走路不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頭暈成因眾多,例如,眩暈、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中風、姿勢性低血壓等,除了藥物治療,還應配合前庭復健。 -
腦中風復健也可以看中醫 復健搭配針灸刺激神經元修復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503楊鯉源說,臨床上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示,復健搭配「針灸治療」可以改善腦中風患者的認知能力、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其後遺症,並可降低腦中風再復發機率。 -
台南某醫院擴大採檢432人全陰性 台北增境外移入足跡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36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9)日新增2例確診者為台南某醫院的藥事人員,指揮中心初步認定為院內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