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10大死因第4 頸部動脈超音波及早發現病灶

2741
王澍清 報導
腦血管疾病10大死因第4 頸部動脈超音波及早發現病灶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珀秀利用「頸部動脈超音波」觀測頸動脈硬化、鈣化、狹窄程度。(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56歲的A阿姨,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的慢性疾病,但是10多年前曾經因為鼻咽及深頸部腫瘤接受過局部放射線治療。某日傍晚讀雜誌時,突然發現眼前一片暗濛不清,伴隨頭昏欲倒般的不舒服,當下沒有心悸或心跳不規律的感覺,但是這些症狀瞬即恢復。這種狀況反覆發生了好幾次,病人因此至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門診尋求醫療診治。


雙側頸部動脈區有明顯雜音 檢查驚覺腦缺血


醫師利用聽診器聽診時,發現雙側頸部動脈區有明顯雜音,因而懷疑頸動脈是否有狹窄,導致血管內血流通過有病變的血管產生雜音。因此安排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A阿姨的頸部動脈內壁均勻增厚,造成血管內部管徑嚴重狹窄,血流阻力增加且血流速度改變,造成輸送至病人的雙側大腦的血液灌流不穩定,導致腦部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症狀。醫師研判放射線治療有可能加速動脈硬化或間接引發血管發炎。經討論後,接受後續的頸部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術後狀況穩定,病人不再出現類似的腦缺血症狀。


7旬老翁應控制三高不以為意 頭昏檢查出腦缺血


74歲老翁長期抽菸且有三高病史,醫師長期囑咐他戒菸並且好好地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否則容易導致血管硬化阻塞,但是老人家不以為意。近來他經常有頭昏或昏眩情形,偶爾伴隨有四肢無力的感覺。奇怪的是,不論坐著或站著工作,這些症狀總是發生在他雙手持續勞動時發作,而且放下雙手工作休息後就很快改善,這種情況反覆發生,因此至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門診尋求診治。


醫師發現病人雙手脈搏強弱不對稱,有一側手的脈膊較弱,因而懷疑病人是否有鎖骨下動脈竊血症候群,因此安排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檢查發現一側脊椎動脈血流有逆流現象。原來是因為鎖骨下動脈的近端發生狹窄或阻塞,使得患側脊椎動脈出現逆向血流來協助供給手臂血液的情形,由於這種竊血(或說搶血)協助灌流手臂的血液循環的情形,反而讓輸送至腦幹及小腦循環的血流量反而不夠,而引起暫時性腦缺血症狀。醫師經與病人討論後接受導管手術,狀況已明顯改善。


腦血管疾病10大死因位列第4名 無須入侵即可檢查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4位,中風對國人健康衝擊甚鉅,除了造成失能的後遺症外,對社會、家庭及經濟壓力、人力照顧上更是難以負荷之重擔。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珀秀說明,腦中風主要以腦血管阻塞型腦中風為主,約佔所有腦中風的病人近7成。而腦部組織需要血液循環供應,輸送途徑主要仰賴重要的4條來自心臟的頸部動脈,包含雙側總頸動脈及雙側脊椎動脈,若輸送的動脈如果有病變,像是動脈硬化狹窄阻塞,發炎,動脈內壁剝裂……等,就會嚴重影響腦部的循環,進而引發腦中風。輕微的血管阻塞在不同的部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因此,如果要評估灌流腦部循環的情形,頸部動脈的健康監測顯得格外重要。


葉珀秀醫師表示,頸部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重要、簡單且對於身體毫無負擔的檢查,是非侵入性的檢查、也不需要注射顯影劑、更無輻射曝露。頸部動脈超音波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超音波頻率,改變有效的超音波穿透深度,來清楚地偵測頸部的動脈,評估是否頸部血管有無動脈硬化的變化、阻塞或已經造成血流灌流變化或不足的情況。在醫療上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可利用不同模式來偵測頸部的動脈,主要為:


1.B-Mode影像超音波:直接觀測大動脈硬化或鈣化的狀況,測量動脈的狹窄程度,並且方便容易定期追蹤。也可以偵測其他血管病變,例如:動脈血管內壁剝裂,自體免疫發炎性血管炎,放射性血管炎。


2.都卜勒(Doppler)超音波:偵測血流動力,由血流速度的減緩或增加或擾亂,血流阻力的增加或減少,判斷狹窄造成血流供應改變程度。也可以研判更近端或更遠端的血管是否有狹窄,甚至是否有血栓的發生。


葉珀秀醫師呼籲,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要病因,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春夏或秋冬季節交替時,民眾更需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頭暈、想吐、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或是腦中風高危險群者,如有症狀可提早偵測血管硬化及早採取必要性的積極治療,降低中風發生率,在預防醫學概念下,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更是健康檢查上的重要工具。


更多NOW健康報導
▸網球肘跟打網球無關! 上班族、家庭主婦都是好發族群
▸拒絕臉部老化鬆垮 對抗地心引力「超神拉提」面面俱到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