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澍清/新竹報導】45歲的阿皓在搬重物時造成肩膀拉傷,經過3個月,看過中西醫也做過電療復健與針灸,肩膀疼痛卻一直沒有好轉。經轉診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由林孟廷醫師為他安排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疼痛的原因是肩膀鈣化性肌腱炎。阿皓在林孟廷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3次的體外震波治療,療程完成後整體肩部疼痛下降至僅剩1成,而肩關節活動的角度也進步了9成。
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孟廷說明,體外震波是一種高能量機械波,傳統上用來治療腎臟結石及輸尿管結石,近年來被大量運用於肌肉骨骼的慢性疼痛與退化疾病。震波治療原理是刺激受傷組織產生血管新生、促進血液循環、啟動細胞自我修復、阻絕痛覺神經傳遞並達到止痛效果。目前震波治療通過美國食藥署(FDA)的適應症有:肩膀鈣化性肌腱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骨折後癒合不良等,許多臨床研究也證實了震波治療在肩頸肌筋膜疼痛症、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髖關節缺血性壞死與腕隧道症候群的效用。因此,震波提供病人除了藥物與傳統復健外的新選擇,不需要打針或手術,為有效且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搭配復健更可以讓療效事半功倍。
林孟廷提醒,在接受震波治療前需要醫師完整的評估,透過詳細的病史、以及理學與影像學檢查後精確診斷病灶,並排除不適合接受震波的狀況,如患部可能有惡性腫瘤、凝血異常、局部感染、使用心臟節律器等,也需要避開容易受傷的部位(腦部、脊髓、肺臟等)。震波治療開始前,須先以超音波精準定位病灶深度,接受治療後少數人可能出現暫時性局部疼痛、紅腫或瘀青,需要持續監測病人的疼痛與反應。震波一般完整的療程為3次(每次3,000發),平均2周施打1次,視不同疾病需要調整不同的強度、深度與頻率,隨著治療反應需隨時與主治醫師討論,也建議定期回診追蹤病灶狀況。
林孟廷說,體外震波能促進組織再生與緩解疼痛,為肌肉骨骼關節疾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正確的診斷與精準的定位治療是成功的關鍵步驟,然而要達到更持久的治療效果,仍需要接受以疾病為導向的個人化運動訓練、姿勢矯正與肌力強化,才能避免疾病復發,根本性解決肌肉骨骼的慢性疼痛問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外景主持人最怕紫外線!陳俋塵公開肌膚防曬保養秘訣
▸婦科手術最常發生腸沾黏 玻尿酸材質防沾黏貼片阻風險
延伸閱讀
-
挺過染疫後遺症 台大復健團隊助89歲重症老翁康復返家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1841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在長時間奮戰後,他們都出現肌肉無力、容易喘、血氧偏低、行走困難、日常生活自理困難等後遺症,更有出現情緒低落或嚴重認知障礙,讓復健的難度更高。 -
3級警戒運動須佩戴口罩會缺氧昏倒? 醫師指出2大前提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2178小陳每天下班後會去河濱公園跑步,面對新冠疫情3級警戒,偶爾還是會戴上口罩出門運動,但是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著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還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防止戴口罩運動又不會缺氧昏倒? -
中風痙攣肉毒桿菌可改善 醫師帶你1張圖看懂健保給付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962中風初期,由於腦部細胞受到損傷,導致無法將神經訊號正確地傳遞到四肢,因此病人容易出現肢體無力及僵硬的問題。其中,肢體無力及僵硬在醫學上又被稱為痙攣,最快在中風3至5天後便會出現,症狀輕微者會覺得肢體緊繃疼痛、難以自由控制肌肉活動;嚴重者可能出現攣縮的問題且難以進行日常清潔。最典型的樣子是上肢手指、手肘向內蜷縮、無法輕易伸展,顯著影響病人手部功能;下肢膝蓋、腳踝不易彎曲而呈現硬梆梆的伸直狀,影響日常行走與上下樓梯功能。 -
新手爸爸抱小孩姿勢錯誤得網球肘 乾針改善肌肉疼痛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024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患者為工程師,長期使用電腦超過10小時,手臂本來就有痠軟疼痛的問題,又加上抱小孩的姿勢不正確,使症狀更加惡化,手肘經常產生劇烈疼痛,確診為網球肘。期間嘗試各種療法均無改善,但為了讓自己能盡快抱孩子,讓原本十分畏懼扎針的謝先生,鼓起勇氣嘗試乾針療法,沒想到在2次治療後疼痛感完全消除,更笑著說沒想像中可怕。 -
腦缺氧兒「不會吃」 吞下第1口食物得來不易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215吳太太分享照顧承承的心路歷程,雖然因懷孕生產過程不順,導致孩子起步比一般人辛苦,但全家人並沒有因此洩氣。一開始學習鼻胃管照護並配合到宅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從簡單的口腔按摩,練習舌頭動作,到誘發吞嚥反射,經過無數次的練習,直到看著承承小口、慢慢地吞下人生第1口食物,內心感動難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