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許多人都有過耳鳴經驗,對一般人來說,似乎只是一種生理現象,不久即會消失,不需太過在意。然而有些人則會反覆出現耳鳴,特別在夜深人靜時或準備入睡前,如果耳內發出聲響更是嘈雜得令人焦慮,甚至無法入睡。長期惡性循環之下,睡眠不足可能促使耳鳴更加惡化,因此需就醫接受治療。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耳鳴需要完整的治療周期,耐心用藥才能確實改善內耳功能。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通常是聽覺神經受到損害,像是自然老化、噪音傷害、病毒感染、中耳炎,或對耳朵有毒性的藥物。其他像是血管問題如血管瘤,亦或是心理因素如工作壓力過大、緊張、焦慮、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等,都是可能引發耳鳴的因素。此外,梅尼爾氏症也是造成耳鳴的因素之一。
耳鳴是內耳的神經病變所引起,內耳位於耳朵深處且靠近腦部,因此開刀治療內耳微血管及神經相當不易,只好使用藥物來治療內耳神經萎縮並恢復血流暢通,拜目前醫療科技發展所賜,目前有更多有效的藥物可以使用,因此對耳鳴治療的成效或是病情改善變好的情形逐漸增加,但神經恢復再生及活化,必須耐心接受藥物治療。雖然長期用藥是不愉快的事情,但醫師開立藥物必須考量效益,且不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是首要重點,因此耳鳴的患者可與醫師溝通後接受治療。
反覆耳鳴若不積極治療,會隨著病程逐漸加劇,最後還可能有失聰的危機。若以發作的頻率來區分,依嚴重的程度又可分為5級警戒:
第1級:初期耳鳴只會出現在夜深人靜時。
第2級:耳鳴在白天時不會聽見,但入夜後,整個晚上都能聽到耳鳴。
第3級:耳鳴整晚都能聽見,白天開始偶爾會聽見耳鳴。
第4級:耳鳴是整天24小時都能聽見耳鳴。
第5級:耳鳴演變為更尖銳的聲音,令人精神瀕臨崩潰。
李宏信表示,治療耳鳴要耐心服藥,由於耳鳴是耳內血液循環不良、血路阻塞不通所致,內耳組織及神經因供應血氧及養分不足而萎縮壞死產生耳鳴、眩暈、重聽等病症,這種情形會發生於全身各部位,當然也會同時發生在腦部,而發生腦中風,因此有人也將耳鳴視為發生腦中風的前兆,不可大意。
臨床會使用能促進內耳循環的藥物,待症狀改善後,同時給予神經營養劑,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通常初次耳鳴的患者,只要略作休息及改變生活型態,即可不藥而癒,若耳鳴發作不久就按時服藥、多休息,3個月內就能逐漸改善而消失。有多年耳鳴病史的患者,則需耐心服藥直至改善症狀消失為止,否則很容易再復發,或是加重藥量,只會更吃力,或花費較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50歲以下患者的耳鳴,與生活壓力大、經常使用耳機,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有關,睡眠不足會引起耳鳴,因此必須同時治療失眠與耳鳴問題,才能降低兩者互相影響的程度。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耳鳴經治療獲得改善後,仍有可能復發,不可掉以輕心。平時應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的環境當中,不要太常使用耳機,或改用耳罩式耳機,以免損傷聽覺神經。治療期間的飲食盡量清淡,少吃油膩或重口味食物、減少飲酒,以免內耳血管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積,而阻塞不通。同時學習釋放壓力,不要讓壓力影響睡眠品質,睡眠不足也容易引起耳鳴,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重點。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與糖尿病有關? 每10名耳鳴患者就有1人是糖尿病
相關部落格
-
突發性耳聾幾乎發作於單耳 錯過黃金治療期恐喪失聽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577造成突發性耳聾的主因有內耳血管阻塞、病毒感染,前者發生機率最高的為三高患者,後者則以皰疹病毒(HSV)最為常見,其餘少數個案可能是外力傷害造成,如外力撞擊、鞭炮聲、煙火,及自體免疫疾病使正常細胞遭受破壞,其他包含癌症、細菌感染等。 -
換季鼻子像水龍頭關不住! 想根治鼻過敏須先了解成因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93該如何永久的擺脫鼻過敏的困擾呢?「鼻過敏患者的症狀通常難以根治」,李宏信醫師表示,最常見的藥物治療或採鼻噴劑抑制過敏的方式,雖然短期之內能見效,但只要停藥不久就會再度復發。 -
黑眼圈、咬合不正、暴牙害你變醜! 鼻過敏可能是禍首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713至於有鼻過敏的人為何會變醜呢?李宏信進一步分析,是因為當鼻黏膜腫大時,會造成鼻塞、難以呼吸,導致患者很自然地就會張口呼吸,而用口呼吸的影響就是口乾舌燥、睡覺時習慣舌頭下移,又長時間張口呼吸,容易造成打鼾形成呼吸中止症,導致門牙會被往前推而產生暴牙或咬合不正。 -
跨年演唱會倒數! 突發性耳聾求診人數恐再有一波高峰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585根據耳鼻喉科門診觀察,跨年晚會後的1周內,往往是突發性耳聾求診的患者人數激增的高峰期。李宏信醫師說,突發性耳聾的醫學定義是指,3天之內、連續3個聲音頻率,發生超過30分貝聽力喪失的,是1種急症。雖然醫界對於其致病機轉仍不甚明確,但普遍認為與長期處於高分貝環境中、病毒感染、壓力、糖尿病、內耳血管病變……等有關。 -
眩暈有2種!這種屬現代文明病 看iMax電影也可能誘發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11眩暈症可分為「周邊型眩暈」和「中樞型眩暈」2大類型,約9成以上的患者為內耳前庭不平衡引起的周邊性眩暈,也可簡稱內耳型,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耳部前庭及三半規管之神經發炎或梅尼爾氏症;中樞型眩暈通常是腦血管疾病、腫瘤等引起,治療較為棘手。
延伸閱讀
-
講座報名/耳鼻喉科名醫開講 戰勝耳鳴、眩暈和鼻過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66台灣季節變換時,日夜溫差變化大,很容易誘發過敏症狀,鼻過敏與鼻竇炎都是國人常見的疾病,發作時的症狀包括流鼻水、流鼻涕、鼻塞和頭痛。 -
方向錯了當心戳進腦袋! 小兒科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快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22近來不少人都有用家用快篩的需求,包含居家隔離者或是檢疫者,也需要用家用快篩。戳鼻子成為人人的日常,但是你真的「戳」對了嗎?小兒科陳木榮醫師在FB分享正確的快篩方式,如果走錯方向就戳進腦袋了! -
感染Omicron與感冒如何分辨? 醫師:咳嗽的咳法不同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776近期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COVID-19的疫情進入以Omicron為主的流行樣態。不過大家都知道,Omicron以輕症為主,目前的輕症率仍維持99%的高點,僅少數人出現肺炎症狀;但可能讓很多人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如果我有症狀,我應該以為是Omicron還是當一般感冒呢? -
鼻子也會發霉!一直聞到怪味道 就醫檢查竟拉出黴菌球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606長安醫院耳鼻喉科林恆甫醫師表示,引起鼻部異味的原因有很多,像是黴菌或細菌感染、鼻黏膜病變、萎縮性鼻炎、鼻內異物,甚至是鼻咽癌等,可由鼻內視鏡、鼻竇X光片或是電腦斷層掃描來做鑑別診斷。若長期反覆的鼻竇炎未經妥善的治療,還可能影響周圍的器官:例如壓迫眼眶周圍造成眼周感染及複視;或者往上進入顱內感染造成意識改變等神經學的症狀。 -
講座報名/耳鼻喉科專家開講 戰勝耳鳴、眩暈和鼻過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454李宏信醫師受財團法人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的邀請,將於3月5日星期六下午,為現場民眾講解「專業醫師教你 如何完勝耳鳴、眩暈、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