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許多人都有過耳鳴經驗,對一般人來說,似乎只是一種生理現象,不久即會消失,不需太過在意。然而有些人則會反覆出現耳鳴,特別在夜深人靜時或準備入睡前,如果耳內發出聲響更是嘈雜得令人焦慮,甚至無法入睡。長期惡性循環之下,睡眠不足可能促使耳鳴更加惡化,因此需就醫接受治療。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耳鳴需要完整的治療周期,耐心用藥才能確實改善內耳功能。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通常是聽覺神經受到損害,像是自然老化、噪音傷害、病毒感染、中耳炎,或對耳朵有毒性的藥物。其他像是血管問題如血管瘤,亦或是心理因素如工作壓力過大、緊張、焦慮、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等,都是可能引發耳鳴的因素。此外,梅尼爾氏症也是造成耳鳴的因素之一。
耳鳴是內耳的神經病變所引起,內耳位於耳朵深處且靠近腦部,因此開刀治療內耳微血管及神經相當不易,只好使用藥物來治療內耳神經萎縮並恢復血流暢通,拜目前醫療科技發展所賜,目前有更多有效的藥物可以使用,因此對耳鳴治療的成效或是病情改善變好的情形逐漸增加,但神經恢復再生及活化,必須耐心接受藥物治療。雖然長期用藥是不愉快的事情,但醫師開立藥物必須考量效益,且不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是首要重點,因此耳鳴的患者可與醫師溝通後接受治療。
反覆耳鳴若不積極治療,會隨著病程逐漸加劇,最後還可能有失聰的危機。若以發作的頻率來區分,依嚴重的程度又可分為5級警戒:
第1級:初期耳鳴只會出現在夜深人靜時。
第2級:耳鳴在白天時不會聽見,但入夜後,整個晚上都能聽到耳鳴。
第3級:耳鳴整晚都能聽見,白天開始偶爾會聽見耳鳴。
第4級:耳鳴是整天24小時都能聽見耳鳴。
第5級:耳鳴演變為更尖銳的聲音,令人精神瀕臨崩潰。
李宏信表示,治療耳鳴要耐心服藥,由於耳鳴是耳內血液循環不良、血路阻塞不通所致,內耳組織及神經因供應血氧及養分不足而萎縮壞死產生耳鳴、眩暈、重聽等病症,這種情形會發生於全身各部位,當然也會同時發生在腦部,而發生腦中風,因此有人也將耳鳴視為發生腦中風的前兆,不可大意。
臨床會使用能促進內耳循環的藥物,待症狀改善後,同時給予神經營養劑,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通常初次耳鳴的患者,只要略作休息及改變生活型態,即可不藥而癒,若耳鳴發作不久就按時服藥、多休息,3個月內就能逐漸改善而消失。有多年耳鳴病史的患者,則需耐心服藥直至改善症狀消失為止,否則很容易再復發,或是加重藥量,只會更吃力,或花費較長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50歲以下患者的耳鳴,與生活壓力大、經常使用耳機,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有關,睡眠不足會引起耳鳴,因此必須同時治療失眠與耳鳴問題,才能降低兩者互相影響的程度。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耳鳴經治療獲得改善後,仍有可能復發,不可掉以輕心。平時應避免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的環境當中,不要太常使用耳機,或改用耳罩式耳機,以免損傷聽覺神經。治療期間的飲食盡量清淡,少吃油膩或重口味食物、減少飲酒,以免內耳血管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積,而阻塞不通。同時學習釋放壓力,不要讓壓力影響睡眠品質,睡眠不足也容易引起耳鳴,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重點。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與糖尿病有關? 每10名耳鳴患者就有1人是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