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澍清/高雄報導】40歲的年輕全職林媽媽(化名),無意間摸到乳房與腋下淋巴處疑似腫塊,機警就醫後確診乳癌2期,為了保有體力照顧小孩與家庭,治療過程中,同時接受癌疲憊合併治療,最終順利完成治療;醫師提醒,許多不適症狀幾乎都會伴隨著化療產生,若能提早因應、預防,有助於病人如期完成治療,獲得理想的療效。
癌陰性疲憊影響9成癌友 製作衛教動畫普及觀念
研究顯示,台灣有超過9成的癌症病人,受到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困擾,為了不讓疲憊影響癌症治療與日常生活,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製作了衛教動畫「愛你不累CRF動畫衛教影片」,清楚闡述該如何預防與因應疾病,除了國語版本,為了讓癌疲憊的衛教觀念更加普及,更進一步推出閩南語版本和英語版本。
高雄榮總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彥敦表示,癌疲憊的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如果沒有及早積極治療,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像是許多病人治療後出現疲累,而後因為疲累而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進而影響到治療效果。
年輕媽媽察覺異狀主動就醫 積極諮詢醫師超前部署
40歲的林媽媽是名年輕的全職媽媽,日前自覺乳房有異狀後,主動就醫,確診乳癌2期,經醫師建議先進行手術切除、再接受術後化療;她上網查詢,發現術後化療的不適症狀很多,擔心自己累到無力照顧小孩和家庭,進而主動找醫師諮詢,尋求解決之道。
曾彥敦表示,經評估,決定讓林媽媽在化療同時,接受治療癌疲憊的合併療法,「超前部署」避免疲憊的產生,他強調,化療幾乎都會產生癌疲憊,如何提早因應、預防癌疲憊發生,讓病人如期完成治療、獲得理想的療效,非常重要。
癌疲憊狀態超過4分建議諮詢醫師 運動減壓也可有效改善
在「愛你不累,擊退癌疲憊!」衛教動畫提到,一旦疲憊狀況達到或超過4分的中重度等級,便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討論是否加入藥物處置;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應該兼具非藥物的處置,並且要每天評估疲憊狀態,畢竟病人主觀、自覺有獲得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非藥物處置的部分,包括運動、心理減壓、良好睡眠、均衡營養處置等等,其中又以運動是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並採漸進性增強,增加幅度以不超過前次心跳60%至75%為準。
林媽媽在完成為期半年的化療,順利恢復健康,由於一開始就針對化療的不適症狀來提早因應和預防,治療過程中相當順利,事前查詢的各種不適症狀,幾乎都沒有發生,讓她大鬆一口氣。曾彥敦強調,現在相關藥物有納入健保給付,讓特定族群的病人受惠,有助於讓她們更積極接受治療,同時改善生活品質,維持彷彿沒生病般的生活。
更多NOW健康報導
▸關於耳鳴二三事網友求解答 專業耳鼻喉科醫師回覆了!
▸鞍馬王子李智凱東奧奪銀! 長庚運醫照護扮演助攻利器
延伸閱讀
-
運動可延長壽命? 美研究:每日增加10分鐘運動防死亡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1307想要健康的長命百歲嗎?現在有研究發現,每天僅需增加10分鐘的強度步行運動,就能延長壽命活得更久,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 -
台灣女性尿失禁問題盛行? 醫曝:礙於隱私就診率偏低
兩性關係 / 女人幫1484根據台灣本土資料,35歲以上的婦女每4位就有1位有尿失禁困擾,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德撝坦言,雖然盛行率如此之高,但是礙於隱私,女性就醫比例卻相對較其他疾病低很多。 -
規律運動好處多! 這2類人比常人更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1461根據1篇今年3月發布於《Science Daily》的研究指出,運動能夠促進大腦激素,抵消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透過規律運動在心血管健康上所帶來的益處高出1倍。 -
疫情下居家運動夯 網推「這些運動」在家也能雕塑身材
醫美減重 / 運動健身1547疫情之下,居家運動越來越流行,不論是疫情關係民眾對於在外運動有所疑慮,又或是天冷下雨懶得出門運動,許多人開始選擇跟著影片教學在家自主健身。 -
健身房需出示第3劑疫苗 還沒打怎麼辦?QA整理1次看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806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從今(22)日開始,進入健身房需要出示接種3劑疫苗的證明。指揮中心解釋,因接種疫苗後可不戴口罩運動,且健身房屬於可接觸大量不特定人士的場域,因此提出限制。但細節為何,如何提出證明?對此主管機關教育部體育署製作QA,詳細說明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