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因擔心染疫,40歲高血壓王姓患者日前至某大型醫院回診時,穿戴全套防護措施,持健保卡,正排隊等候入院時,突然嚴重心悸、腳抖、胸悶,自覺快要無法呼吸,家人擬就近陪同至急診,他卻大喊「那裡風險更高」,只好搭計程車,儘速返家。
經家人勸說後,王先生至精神科門診就醫,經評估為「預期性焦慮症狀」,經過3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大幅改善症狀,不再畏懼至大醫院就醫,規律回診,服用高血壓藥物。
預期性焦慮症與公共安全有關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精神科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而心生畏懼,胡思亂想,無法控制悲觀意念,進而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四肢顫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
楊聰財醫師表示,今年5月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少醫院淪陷,發生院內感染,有些人寧願繞遠路,也不願經過醫院。即使罹病也強忍著不敢就醫,部分民眾過度擔心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精神科門診相關就醫患者比平常多上2成。預期性焦慮症常與重大時事、公安事件連結在一起,例如,太魯閣號出軌,死傷慘重,或是之前華航空難,部分民眾因此不敢搭車、搭機,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而就醫。
失眠民眾為典型預期性焦慮症患者,越擔心睡不著,就越難以入眠,進而產生焦慮,有人一看到床,就聯想到失眠,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當然又整晚失眠,形成惡性循環。
3身3式維持身心平衡 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
如何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楊聰財醫師提出「3身3式」技巧,3身為起身、淨身、養身。「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3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為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
如果預期性焦慮症狀持續惡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透過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來減輕不適症狀。另建議患者家屬親友應有同理心,給予支持,陪同患者參與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居家3C用眼超過10小時是你嗎? 小心成白內障受災戶
延伸閱讀
-
確診者罹患「長新冠」疲倦上身 別輕忽染疫身心後遺症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856此波Omicron本土疫情已有逾百萬人染疫,雖說絕大部分為輕症,但臨床發現有43%的確診者罹患「長新冠」,影響身心狀況,造成疲倦上身,且飽受注意力變差、睡眠障礙等困擾。 -
講座報名/胸悶、心悸原來是這病! 及早發現遠離中風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395針對心血管保健議題,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共同舉辦健康公益講座活動,特別邀請到陳志維醫師於5月7日星期六下午,為民眾衛教演講「如何遠離『心房顫動』風險?心臟科醫師談心血管保健」主題。 -
婦人忽略胸悶心悸警訊 斷層掃描發現罕見腫瘤細胞作祟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1516嗜鉻細胞瘤即是一種極罕見的功能性腎上腺腫瘤,發生率僅10萬分之1。如同潛藏體內的不定時炸彈,平時沒有症狀,一旦受觸發便會猛發性分泌大量腎上腺素,使患者心跳加速,進入亢奮的戰鬥狀態,產生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高血壓等情形。曾有患者因反覆胸悶接受多次心導管檢查後,兜兜轉轉才發現是嗜鉻細胞瘤導致的高血壓危象。 -
2字頭青年比你想像焦慮! 全球「青年危機」正進行中
醫美減重 / 心靈成長2461過去大家最常見的是「中年危機」,不過近幾年,歐美更常討論的是「青年危機」。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們,容易感到困頓、失去目標,感到人生很困難;在疫情下以及社群媒體方興未艾的現在,青年危機愈加嚴峻。 -
「新冠世代」社會新鮮人求職困難很焦慮? 醫師給建議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601畢業季接近,近期不少大學舉辦就業博覽會,各類的科技、金融產業積極向學生們招手;有時捷運上也能看到就業博覽會等廣告。因疫情影響就業市場,產業大洗牌,不少即將畢業的「新冠世代」學生們,對於求職感到焦慮;不只是新鮮人,稍有年資的求職者也對產業變動,感到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