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3696
王澍清 報導
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精神科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而心生畏懼,胡思亂想。(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因擔心染疫,40歲高血壓王姓患者日前至某大型醫院回診時,穿戴全套防護措施,持健保卡,正排隊等候入院時,突然嚴重心悸、腳抖、胸悶,自覺快要無法呼吸,家人擬就近陪同至急診,他卻大喊「那裡風險更高」,只好搭計程車,儘速返家。


經家人勸說後,王先生至精神科門診就醫,經評估為「預期性焦慮症狀」,經過3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大幅改善症狀,不再畏懼至大醫院就醫,規律回診,服用高血壓藥物。


預期性焦慮症與公共安全有關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精神科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而心生畏懼,胡思亂想,無法控制悲觀意念,進而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四肢顫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


楊聰財醫師表示,今年5月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少醫院淪陷,發生院內感染,有些人寧願繞遠路,也不願經過醫院。即使罹病也強忍著不敢就醫,部分民眾過度擔心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精神科門診相關就醫患者比平常多上2成。預期性焦慮症常與重大時事、公安事件連結在一起,例如,太魯閣號出軌,死傷慘重,或是之前華航空難,部分民眾因此不敢搭車、搭機,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而就醫。


失眠民眾為典型預期性焦慮症患者,越擔心睡不著,就越難以入眠,進而產生焦慮,有人一看到床,就聯想到失眠,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當然又整晚失眠,形成惡性循環。


3身3式維持身心平衡 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


如何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楊聰財醫師提出「3身3式」技巧,3身為起身、淨身、養身。「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3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為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


如果預期性焦慮症狀持續惡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透過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來減輕不適症狀。另建議患者家屬親友應有同理心,給予支持,陪同患者參與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居家3C用眼超過10小時是你嗎? 小心成白內障受災戶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