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13歲的阿德,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幾乎整天都待在室內,三不五時就藉由吃零食放鬆,體重直直升,近一年半來體重增加將近13公斤,目前身高168公分、體重89公斤、BMI值為31.5,即使每天睡8-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經身體檢查發現頸部及腋下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40以下);超音波呈現嚴重脂肪肝,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炎的因素後,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和肥胖息息相關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指出,肥胖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因過多脂肪堆積於肝臟所造成的慢性肝臟疾病,盛行率約佔整體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7%,或是肥胖兒童的34% 。脂肪肝疾病依據嚴重程度可分為脂肪肝無肝細胞損傷、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以及最嚴重的肝硬化。
症狀方面,大部分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孩童為無症狀,少數可能有右上腹痛、非特異性症狀,如腹部不適或容易疲累。
(推薦閱讀: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小時候有脂肪肝 當心長大換肝機會增
戴季珊提到,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之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
因此,當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定期追蹤,長期的脂肪肝可能會引起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提高未來肝臟衰竭、肝癌、換肝的風險。
(推薦閱讀: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有效改善脂肪肝
戴季珊進一步表示,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體重控制是唯一實證的治療方式,主要藉由生活型態改變與飲食控制來達成;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
(推薦閱讀:小時候胖,長大8成一樣胖! 專家曝「致胖兇手」:媽媽孕期太胖也中鏢)
改變生活型態包括增加體能活動,並養成運動習慣;減少靜態活動,降低看電視或使用3C產品時間;日常生活可增加步行、爬樓梯機會;飲食控制方面,注意營養均衡、攝取適當的食物份量,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
待在家反而更容易餓? 營養師點名「居家防疫神級吃法」:不會變胖
吃飯先吃菜在再喝湯小心胖! 避免「防疫胖」6大絕:每天都要量體重
編輯:王詩茜
更多NOW健康報導
▸重度使用3C皺紋爬上臉 藍光加速肌膚老化PLT解除危肌
▸居家上班男人忙工作不舉 中醫調理讓他面對老婆硬起來
延伸閱讀
-
金融業男子腹痛發現15公分肝腫瘤 免疫組合治療助存活
癌症新知 / 肝癌10687有1名50多歲從事金融業的男性,本身為B肝病患,因肚子脹痛不舒服就醫,超音波發現15公分肝腫瘤無法開刀,因無肝硬化且肝功能正常,醫師建議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3個月後,因腫瘤壞死縮小得以開刀切除,術後2至3個月持續追蹤,所幸目前肝臟無腫瘤也無併發症,恢復原先正常生活。 -
全球4分之1人口有脂肪肝 這樣做避免肝硬化及肝癌危機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1539依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發生人數為1萬1,272人。肝臟相關病變早期並無明顯症狀,是不容忽視的沉默殺手,其相關死因序位及發生率都在前幾名,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
第2型糖尿病治療除藥物、胰島素 減重代謝手術也奏效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1733根據健保大數據顯示,全國約有300萬名糖尿病患者,其中9成(270萬名)為第2型糖友,黃致錕院長表示,以往治療都以口服藥物、胰島素針劑、運動及飲食控制為主,最近10年已將減重代謝手術列為治療選項之一,適用於輕度肥胖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
研究:超重可能損害思維能力 體脂增加腦部老化跟著來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1489大家都知道,體重超標與心臟健康狀況不佳有關,加拿大的新研究發現,超重也有可能會損害思維能力。 -
中度肥胖應積極減重嗎? 醫曝:合併這些問題就有必要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2538根據統計,有8成5糖尿病患者面臨體重過重的雙重打擊,然而只要體重能獲得控制,血糖及血壓均能有明顯的改善。可是減重談何容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辛明哲坦言,控制體重是門專業,應尋求代謝專科醫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