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大聲喊著,同時急著描述在疫情期間生活受到的各種影響,她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又正好家中遇上多種狀況,先生住院小手術,頻繁進出醫院,看到醫院防疫規格很緊張,害怕自己及家人得病;近期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緊張睡不好,睡醒都全身痠痛、疲累,提不起勁去處理該做事物,只想逃避,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
新冠疫情影響層面廣 4大常見面向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門診觀察發現,最近因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主訴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本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因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4方向:
1.健康: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
2.關係:在家時間變長,原本相處問題暴露,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為保持社交距離,外出遊玩受限,調劑及緩衝紓壓管道減少。
3.經濟:各行各業影響,收入減少。
4.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知疫情未來走向,影響未來規劃方向,無所適從。
(推薦閱讀:宅在家心情悶壞了! 5個小撇步紓壓又療癒)
出現3徵兆要注意 舒壓避免病情惡化
施佳佐提到,當疫情影響到出現下列3徵兆即要注意,適時紓壓緩解,避免病情惡化,可考慮就醫:
1.超過一般預期反應的焦慮、憂鬱及身心不適感:如焦慮、憂慮、情緒起伏大、恐慌、易怒、強迫意念行為、坐立不安、無法靜止感覺浮躁或不耐煩、疲累、無法專注、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
2.嚴重悲觀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想法及行為。
3.造成自身顯著痛苦或人際衝突、工作能力下降等。
(推薦閱讀:新冠肺炎疫情發燒!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解憂食材)
適當治療+心態調整 與疫情和平共處
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學習在家紓壓新方式;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看見自己擁有,珍惜已有,學著感恩;慎選網路資訊,多接觸正能量文章或網路視頻,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盤整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外資源及選擇。(圖文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
防疫物資別亂囤! 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新冠肺炎無症狀、輕症、確診者何時解隔離? 指揮中心曝「個別解除條件」
編輯:潘哲宇
更多NOW健康報導
▸死亡病患詳細資訊:最新!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
▸「疾管家」開啟實聯制功能 掃描QR Code足跡全都錄
延伸閱讀
-
疫情下確診者辛苦「照顧者」也難熬 心理師提暖心解方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265過去我們關注確診者或居隔者的心理健康,卻忽略照顧者(同住父母或室友)可能因為生活受影響,對確診者指責「為什麼別人都不會確診,就你確診」等遷怒言論。臨床心理師建議,照顧者可找親友協助,不論是經濟援助或是輪流照顧都可以,且雙方應該要互相體諒,如溝通時經常措辭嚴厲,可改用寫字方式。 -
本土+44294!疫情高峰? 中重症、死亡人數皆創新高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5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8)日宣布今日新增44294例本土個案,67例境外移入。今日新增118例中重症個案及12例死亡病例,雙雙創下本波疫情最高。 -
疫情下職場壓力逾7成民眾有感 專家建議培養舒壓習慣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00近期台灣感染 COVID-19 確診人數大幅日增,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多所學校停課改為居家線上課程,許多企業也重啟分流、居家上班,這也讓許多民眾的心情隨著疫情變化大幅起伏。根據董氏基金會去年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民眾面對疫情變化與局勢,41%成受訪者感到「悲觀」,且情緒狀態以「擔心」占最多。 -
快篩試劑實名制首上路 連線系統當機民怨四起藥師怒批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485快篩試劑實名制於今天(28日)首上路,全國近5千家特約藥局販售1盒5入(500元)的平價試劑,一早許多藥局門口即大排長龍,不過,連線系統卻當機,民怨四起,藥師怒批健保署未做壓力測試,讓藥師成為民眾的出氣桶。 -
孩子如何教養?爸媽壓力大! 和孩子一起運動可解難題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7424月4日兒童節是屬於小朋友的節日,在這個歡慶的節日,如何與孩子良性互動,也是許多家長面對的課題。最新調查發現,孩子教養為父母最大壓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