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桃園報導】全台首座「機械外骨骼(HAL)」中心啟用,脊椎損傷、中風、肌少症等患者,都可藉由機械外骨骼(HAL),訓練肌肉與重建神經迴路,只要下半身肌肉仍然可以施力,雖然沒辦法支持全身重量站立和行走,都可藉著復健慢慢重回自主能力,不會因長期坐臥導致肌肉完全退化,等同失去活動能力。
怡仁醫院機械人復健中心籌備2年 桃園市長鄭文燦親臨揭牌
今(24)日桃園怡仁綜合醫院「機械人復健中心」揭牌,院長李典穎、執行副院長黃文豪外,桃園市長鄭文燦、衛生局長王文彥等多位地方民代,也都到現場親眼見證;鄭文燦說,怡仁醫院在桃園服務25年,市長6年任期內,不斷看著怡仁綜合醫院加強設備服務,醫療品質能等同醫學中心級醫院。
「機械外骨骼(HAL)」分別在2013年、2017年、2020年,獲得歐洲、美國、台灣許可,怡仁醫院則是全台第一。針對中心的成立過程,李典穎院長說明,由日本Cyberdne株式會社研發,醫院約籌備2年,在2020年底軟硬體設施陸續到位,但因新冠疫情緣故,今日才正式揭牌開始對外提供服務,此款機械外骨骼與一般機械外骨骼不同之處在於,其主要以協助下半身行動不便的病人,幫助他們能夠離開輪椅,恢復自我行走漸漸回歸正常生活。
▲怡仁醫院院長李典穎(左3)、執行副院長黃文豪(左2)、桃園市長鄭文燦(右3)、衛生局長王文彥(右2),親自揭牌怡仁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攝影/陳敬哲)
復健器材訓練恢復自主行走 肌肉不出力只能坐輪椅
李典穎院長解釋,一般機械外骨骼不具有「復健」功能,屬於「輔具」,僅能協助活動,無法復健訓練行走。然而機械外骨骼(HAL)則是屬於復健器材,訓練時在大腿有感應貼片,當大腦下達指令,要求大腿肌肉施力行走時,電腦AI系統便能抓取肌肉收縮信號,判斷病人缺少多少力,自動補足力量,配合機器協助跨步向前走。
李典穎院長強調,不斷訓練肌肉施力非常重要,許多病人雖然雙腿仍有力量,但無法支持全身站立,只好坐輪椅或臥床,肌肉活動少也就大量流失,最終完全失去自我行動能力。所幸目前這款機械外骨骼(HAL)可以在肌力不足狀態下,經由AI系統判斷肌肉狀況,訓練時病人必須出力,同時由機器智能補足執行動作時所需的力道。
值得一提的是,「機械外骨骼(HAL)」與一般機械外骨骼相比,並不只是提供動力的裝置,其獨特優勢在於「實現意志控制」。復健機器人能藉由感應器,讀取大腦透過神經向肌肉發出的生理訊號,來協助穿戴者完成其「打算要做」的動作,如站立、行走等。藉由加強和調整「大腦—脊髓神經元」與「神經元—肌肉」之間的連結,有別於其他穿戴機器人,Cyberdyne還提供了感應鞋的裝置,由腳底至膝關節再到髖關節完整支撐,讓下肢行走障礙者,重新學會跨步的感覺,促進身體機能改善,能刺激神經元連結及功能再生。
▲機械外骨骼(HAL)能偵測肌肉收縮訊號,由AI分析雙腿不足力量,協助病患行走,至於完全無法站立病人,則可藉由懸吊設備,訓練肌肉與神經漸漸恢復自主行動,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聆聽解說。(攝影/陳敬哲)
每走1步都是肌肉與神經訓練 復健3次就有明顯成效
當病人每走1步,都要大腦發出指令,同時肌肉也要出力,機械外骨骼(HAL)接收到訊號,才會協助補足不夠力道,每走1步都在訓練神經肌肉,復健師藉由AI收集到的數據調整強度,每次復健30分鐘,原則上3次就能看到行走狀態明顯不同,再依據病況增加次數。最後,李典穎院長表示,「機械人復健中心」目前量能,每個月至少能服務100人次左右,能協助許多原本很可能失去行走能力民眾,逐漸恢復行動自主維持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挪威、德國研究發現AZ疫苗導致血栓 與免疫反應有關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延伸閱讀
-
今年首例流感重症死亡 南部80多歲老翁住院7日仍不治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78南部80多歲老翁流感重症死亡!今(30)日衛福部疾管署發布,新增1例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具有慢性病史,沒有施打本季流感疫苗,3月21日因家屬發現症狀緊急送醫院,入住加護病房在25日通報檢出A型流感,住院至27日不幸因重症病逝,疾管署統計,本流感季共有2例重症個案。 -
8成心血管疾病可以預防! 這些日常生活壞習慣快遠離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317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2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更應愛護自己的心,檢視壞習慣有多少,風險就會有多高,千萬別仗著年輕就不管,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心血管疾病帶來的威脅才是上上之策。 -
怕冷又怕熱恐糖尿病徵兆! 「3個非典型症狀」別輕忽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281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有些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環境溫度的感受,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怕熱,甲狀腺功能減低會怕冷,而糖尿病可能導致怕熱又怕冷。 -
6成以上失智患者未失能 憶起樂齡過生活增加社會參與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130574歲劉先生退休前擔任證券、食品等相關業務工作,喜歡與人互動,但兩三年前,因腦中風引發血管型失智症,個性變得內向,在家人鼓勵下,半年前參加台北市「憶起樂齡過生活」活動,接受職前訓練、認知課程,讓他重溫業務員角色,相當開心。 -
中風後復健手仍舉不起來 醫曝這種治療介入後能恢復!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78中風後的復健非常重要 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一大主因,往往嚴重影響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因此中風後的復健非常重要。然而中風急性期過後,每個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各有不同,常見如:肢體無力、肩頸痠痛、不良於行、講話不清楚、消化不良等,這些症狀可不一定都是中風直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