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烤蕃薯熱到厭世 專家教你6招抗暑無悔

2693
王澍清 報導
台灣溫度分布圖
▲還沒過端午,但氣溫卻高得嚇人,醫師警告,孩童、老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肥胖者均屬於熱傷害高危險族群。(圖/截取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還沒過端午,但氣溫卻高得嚇人,醫師警告,孩童、老人、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肥胖者均屬於熱傷害高危險族群,一旦熱中暑,死亡率超過高達6成,千萬別輕忽熱浪對於人體的傷害。


衛福部統計,今(109)年6月截至6月23日,全國共有443人次因熱傷害而就醫,而去年6月整個月熱傷害就診人次為467人次,顯示今年高溫曝曬炎熱之危害,遠高於去年。


國泰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洪錫成表示,當氣溫升高,體溫上升超過身體所能負荷的程度時,人體熱調節功能便會失效導致熱傷害。依照程度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以及最嚴重的熱中暑。而溼度也與熱傷害有關,若環境溼度偏高,人體排汗蒸散速率就會降低,影響皮膚散熱,進而增加熱傷害的風險,也就是溫度、溼度均高,則熱傷害的風險就會更高。


醫師解釋,熱痙攣症狀較輕微,大量流汗,體液流失,加上電解質不平衡,此時,肌肉不自主的收縮而產生痙攣、抽筋、疼痛。至於熱暈厥,則是皮膚表面血管擴張散熱,使腦部血流減少,導致暫時性暈厥。


相較之下,熱衰竭就嚴重許多,體液流失過多,使心血管循環系統衰竭,造成全身血流不足,此時,大量出汗、全身無力、頭暈、臉色蒼白、噁心嘔吐、心跳加快等,體內溫度升高,約在攝氏40度以下。


如未能妥善處理熱衰竭,就會引發熱中暑,體溫已超過攝氏40度,患者意識不清,皮膚乾燥燙紅,症狀明顯,務必盡速處理、就醫,否則將引發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併發症。如何避免熱傷害?洪錫成提出6大建議:


第1招/避免直接曝曬陽光:在陽光下可撐陽傘、走在騎樓或樹下等遮陰處,或盡量避免在正午最炎熱時戶外活動。


第2招/保持涼爽:可穿著輕便、透氣的衣服,可攜帶風扇或噴霧降低環境溫度。


第3招/補充水份:隨時補充水份,或飲用含有均衡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等到口渴時才喝水。


第4招/充分準備:事先準備冰塊或冰毛巾,以備即時降溫。


第5招/及早辨識:如果出現熱傷害等相關症狀,盡速移至陰涼處進行初步處理,視情況及早就醫。


第6招/注意高危險群:特別注意熱傷害高危險群身體狀況,不可將嬰幼兒或老人獨自留在通風不佳的室內或車內。


洪錫成提醒,如果出現頭暈、無力、皮膚燙紅等疑似中暑症狀時,除了立即撥打119,尋求協助,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除去身上衣物、利用灑水及冰敷等方式幫患者降溫,應集中在頸部、雙側腋下及鼠蹊部等大動脈處。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