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盈臻/彰化報導】許多人以為腦中風只會發生在寒冬清晨,因為天氣太冷,讓腦血管一下「縮」起來。醫師表示,雖然出血性腦中風好發於寒冷天氣,但缺血性中風則是不分季節,遇上夏天氣溫高,容易出汗、體內缺水,如果長時間坐著不動,血液變得黏稠,也有可能堵塞血管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明表示,某些疾病患者屬於腦中風高危險族群,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患有血管炎、紅斑性天狼瘡、敗血症、白血病(血癌)也應提高警覺。另外,飲食失衡或長期偏好食用多鹽鹹食,如醬瓜,以及高油、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或有抽菸、酗酒者也容易罹患腦中風。
從臨床觀察發現,個性也是重要因素,有人天生個性急躁,容易發怒、脾氣暴躁、情緒浮躁,就容易發生腦中風及其他身體疾病。夏天溫度飆高,動不動就是滿身汗,讓許多人心浮氣躁,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血液會變得較為黏稠。有些人則是因頻繁進出冷氣房,溫度忽高忽低,以致血管收縮,提高中風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生嚴重腦缺血中風之前,患者可能會先出現小中風症狀,頭暈、走路不穩、講話不清楚,但因為發作時間短暫,通常只持續幾分鐘,不會超過1個小時,讓許多病人以為只是中暑或太累,而忽略這項警訊。
如何預防腦中風?林志明指出,夏天應該多喝水,避免坐太久,並養成運動習慣,如果在室外運動,最好選在太陽出來前,或是傍晚氣溫攝氏20度到25度之間,不要在烈日下運動,以減少腦中風或熱衰竭、熱中暑等風險。
此外,如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液疾病等,務必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同時保持身心愉快,少攝取高油、高鹽、高熱量、高膽固醇等食物,有殼海產類如蝦、蟹,最好少吃。萬一不幸中風,應盡速至大型醫院,尋求急診醫師、神經內科醫師協助,一般來說,急性危險期腦梗塞是2星期,腦出血則是4星期,透過電腦斷層掃描設備,瞭解屬於哪一類型的腦出血,以便做進一步處理。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夏日芒果吃太多皮在癢! 問題正是因為「太甜了」
延伸閱讀
-
87歲前副總統連戰小中風住院 醫揭小中風7大警訊症狀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445高齡87歲的前副總統連戰,驚傳頭昏、頭痛,全身大量盜汗及身體癱軟,緊急送至台大急診,住進加護病房,檢查確認為小中風,身體狀況逐漸康復中,腦出血狀況獲得改善,不再出血。 -
從血清存檔樣本找出隱形傳播鏈 不想參加也有方法可循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6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表示,為了解全國年齡別與地理區域之COVID-19血清陽性率變動趨勢,疾病管制署參考WHO調查指引,以及國際主要機構分析COVID-19血清流行病學之方法,將進行「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俾利作為調整防治政策上的參考依據。 -
蔓越莓促大腦血流量 每天食用12週後這些方面改變驚人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1615過去大家熟知,食用蔓越莓可以保護泌尿道的健康,但最近英國有1項研究則發現,連續12周,每天食用1小碗蔓越莓,就能改善記憶力並預防失智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研究人員表示,從參與者的腦部掃描記錄顯示發現,食用蔓越莓似乎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流動。 -
Omicron大流行洗腎病人如何自保? 醫:這樣做就對了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340根據2021年美國研究調查發現,血液透析患者感染COVID-19死亡率高達26%,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永泰表示,血液透析患者是COVID-19感染的高危險群,不但容易被感染,其感染死亡率也比一般人高。 -
「微笑、舉手、說句話」3口訣 簡單判斷腦中風快筆記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381腦中風是與我們生活距離很近的疾病,且好發年齡不斷下降,41歲的藝人納豆、不到40歲的健身網紅「筋肉爸爸」也都因腦血管疾病倒下。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於5月舉辦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與民眾分享腦中風的治療與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