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材差額付費天花板急踩煞車 陳時中:持續加強溝通

2499
陳敬哲 報導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
▲面對醫材自費差額天化板,陳時中面臨壓力臨時喊停。(圖/健保署提供)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衛福部健保署原訂8月,實施部分醫材差額天花板制度,在醫界極力反對,加上總統蔡英文下達關注指令下,13日部長陳時中親自帶領官員與民間代表開會討論,決議暫緩實施相關制度,強調保持開放態度,先處理極端案例與維持。


陳時中對媒體表示,原規劃新制分類有些偏頗,將按步驟解決問題,可能會分階段上路,但希望不會拖太久,會先審視極端案例,看看問題在哪裡,民眾反應狀況如何等,將特定實例拿出來討論,看看有沒有討論的需要。


健保署原訂8月開始,共8大類352項自費醫材,差額費用將設天花板制度,所有醫院最高收費不得超過上限,同時也設置比價網頁,讓民眾可以看到不同醫院,在同1件醫材上,分別收取多少費用,讓民眾能有選擇機會。


由於醫界大反彈,加上蔡英文注目,陳時中於13日下午重新召集醫界、醫院、與消費者等,討論政策有無修正必要。開完會後陳時中確認,相關政策延後實施,具有獨占性、沒有市場機制競爭的醫材或藥物,會先來管制。


另外,陳時中也說,民間反應這次公告沒緩衝,將會再看會議記錄等資料,確認有沒有什麼問題,讓資訊公開可以更友善,同時加強病患與醫院溝通平台,首先會提升醫病關係,讓醫生與民眾溝通怎麼加強。


健保署表示,鑑於民眾自付差額特材在各院所之間出現價差極大的問題,許多病人根本不知如何選擇。為保障大多數病患的權益,健保署依健保法第45條規定,健保給付之特材得訂定給付上限及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得收取差額之上限,於是針對現行8大類民眾自付差額特材訂定費用。


以「臨床實證」為基礎,經相關專科醫學會及臨床專家,開會討論確認依功能分類,並參考各院所採購價、市場販售價、國際價格,以及考量醫院合理的管銷成本,健保署日前依法匡列8大類「民眾自付差額」醫療器材,全部歷經1年半時間與醫界討論並訂出醫療院所向民眾收費上限,並經109年5月特材共擬會議通過,原訂8月1日實施。


健保署強調,不過政策公布後引發醫界疑慮,為了化解爭議,衛福部陳時中部長與薛瑞元次長蒞臨健保署,與各界進行面對面溝通。陳部長指出,健保署願意處理目前特材在各醫療機構出現收費差異過大問題,要給健保署1個鼓勵,雖然政策討論過程之行政程序完備,但是否達到充分溝通是可以討論的,因此邀請各界提出建議、集思廣益,共創醫、病、健保3贏的政策。


經過2個多小時的討論,與會人士終達成以下3點共識:(1)原訂8月1日實施8大類醫材自付差額上限,將延期實施。(2)優先處理極端不合理價格的特材,參考國際價格評估合理性。並請保署就現行醫材功能類別,進行更細緻的分類分層。(3)儘速強化醫材資訊透明公開,以淺顯易懂文字協助民眾了解醫材功能以利選擇,建立資訊公開平台,改善資訊落差,提升醫病溝通。


更多NOW健康報導
▸包皮割不割攸關性福健康 拯救那話兒不應避諱
▸水果不僅提供營養還能增加幸福感 你今天吃了嗎?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