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習慣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到好嗎?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認為,其實孩子現階段發展已能做到的事,就讓他們嘗試自己練習做一些日常的家事,不但有助於感覺統合的刺激,也能讓孩子養成自理能力,在上學後更有自信心。
過度協助 剝奪孩子練習機會
常聽到爸媽表示:孩子的動作真的太慢、拖拖拉拉做不好,或意見很多不肯好好配合,總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偏偏表達能力還不足,問他們怎麼了卻說不上來。若您有類似上述的經驗,不妨檢視一下,平時在家是否有「過度協助」孩子完成已能做到的事情呢?
例如:為求節省時間或方便,而出手餵孩子吃飯、穿衣褲鞋襪、盥洗、收拾東西;認為自己知道孩子要說些什麼,就幫他把話說完或解釋;很多事情都幫孩子準備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沒有讓孩子參與討論或詢問他們的意見等。如果以上的情況經常發生,表示可能給予孩子練習的機會太少,或沒等待他們熟練那些並非他們做不到的事情。
跟孩子溝通前 先觀察發展情形
隨著所接觸的環境刺激不同、練習的機會多寡,孩子本身的各項發展表現也不一樣,可能某方面的能力特別超前,另一方面卻沒有跟上,有的爸媽容易只看著表現好的一面,而誤以為他們整體發展都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
舉例來說,孩子對話的語句流暢、詞彙豐富有趣,感覺好像很成熟,其實可能只是模仿媒體或大人對話,若誤以為他們身心已經成熟,爸媽對孩子講道理或溝通時,可能會產生莫名的挫折感。例如:在請孩子做事時,便會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都這麼大了」還做不到?
上學前 先訓練孩子自理能力
不妨以上學的時間來訂定自理能力的訓練目標,好比說分為進入幼稚園前、小班中班、大班(為了進小學預備),一方面配合生活作息需要,另一方面有生活情境可加強練習,而且同儕可互相學習會比較了解差距。
不過請記得各種能力都是用進廢退,常常做的孩子本來就會表現較好,千萬別認為是天生的而責怪小孩。有人認為上學後再開始練習,也有的人認為要送到學校讓老師教,其實可先讓孩子沒壓力地嘗試做做看,到學校就能變得更純熟俐落,亦可趁機觀察孩子的能力。
少幫忙! 避免上學後適應不良
其實日常種種都是很好的感覺統合刺激,像是:曬衣服、擦桌子、掃拖地,可訓練到肩膀近端肌肉,寫字就不易手痠喊累;移動家具、拿垃圾、收拾玩具與房間,可加強肌肉關節感覺、增加手眼協調等事項,都能從中建立做家事與自理事項是自己該做的觀念,絕非爸媽或其他人的責任。所以不是以「幫忙」的立場,而是全家人要一起維護家庭,並必須按時做好份內的事,才不會慌張急促而亂了手腳耽誤時間。
如果純粹認為孩子年紀到了,很多事情自然就會水到渠成,或默認幼兒園老師應該會教,沒有多做什麼就直接進入學校的話,孩子可能或多或少會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因為老師往往無法有太多時間等待或一對一指導,孩子容易因為幾件小事情沒辦法跟上而影響到心情與自信。
編輯:王澍清
延伸閱讀
-
便秘非小事!她逾半年排便不順 檢查竟發現罕見腫瘤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2850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消化外科主治醫師王文科說明,許多患者是接受胸部X光時,才意外發現罹患此罕見良性腫瘤,如果是年輕族群出現腹腔腫塊,就應該考慮是否為Castleman疾病。所幸,該腫瘤雖然罕見,但只要手術切除即可,各種不適症狀皆會在術後消失,至於腫塊則很少復發。 -
志工扮起耶誕老人 讓醫院變身遊樂園充滿孩童歡笑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545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職能治療師們運用節慶的元素,設計「拯救耶誕老人闖關遊戲」及「雪人製作」活動,讓參與職能治療的小朋友和成人患者,能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並提升團體適應力,運用參與能力、情境社交、手部靈巧度、工具使用等感官刺激,藉此達到促進肢體動作和認知功能,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以提高自尊與自信。 -
禁止孩子吃糖不如學習節制 掌握3原則培養自律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2026「該怎麼拿捏標準,往往就是最困難的地方。」她建議,「成人應該要先以身作則,若不希望孩子吃甜食,就不應該買甜食,將糖果、餅乾等放在家中,或在孩子面前吃糖,減少孩子接觸甜食的機會。」 -
情境式教導孩子自我保護 比事後說教更有效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511周遭環境中潛在危險因子十分多元,除了陌生人,身旁親近的人也需要防範。同時,生活裡充斥著危險性的事物,爸媽必須事先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並可用繪本、角色扮演及簡單模擬體驗來教育孩子,效果會比說教更好。 -
該不該送孩子學才藝? 專家建議先做好2項評估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659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近年來的調查,0至6歲的兒童中,有47%學過才藝或補習,其中42.5%在3歲前就學過,並以肢體類的才藝最多,再來是美術、音樂及語言類,緊接著是珠心算數學、潛能開發等其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