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馬姍妤/台北報導】如何讓脊髓損傷癱瘓的患者重新站起來,且能生活自理,這是目前醫界研究的重點,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首創先例,採集鼻腔幹細胞培植出可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細胞,突破多年來的研究困境,透過幹細胞技術精進,神經損傷患者未來可以離開輪椅,不需再整日臥床。
臺北醫學大學、教育部及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共同合辦「第4屆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國際研討會」,北醫校友杜元坤在專題演講中發表脊髓損傷最新療法,患者透過手術合併幹細胞注射,將成功率提升至7成以上。
傳統治療臂神經叢損傷以神經繞道手術為主,杜元坤在10、20年前研發出神經繞道手術,如第5、6、7、8節頸椎神經斷掉,就拿病人的第11對腦神經或橫膈膜神經、肋骨間神經,繞道跨接在第5、6、7、8節的末端神經,術後病人可以靠肩膀聳動或是呼吸來恢復原本失去的上肢功能。
至於顯微帶血管的神經移植手術,則是用來治療脊髓損傷癱瘓。杜元坤表示,癱瘓可分高位癱瘓,以及比較中位或中低位癱瘓2種,前者是頸椎損傷,影響手跟腳的四肢行動,後者則來自於胸椎跟腰椎受傷,下半身完全喪失功能。
所幸,這個百年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已因醫學的長足發展而露出一線曙光。曾擔任世界手外科協會臂神經叢理事長的杜元坤說明,治療臂神經叢的神經繞道觀念也能用在脊椎損傷治療,以高速公路為例,如果其中有個路段垮掉,車子無法通過,但只要駛離高速公路,走省道或縣道,一樣可以到達目的地。
最近幾年,以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癱瘓成為神經醫學的主流,杜元坤為該領域研究先驅,以內視鏡取得鼻腔幹細胞,不僅顏面沒有傷口,且培養出來的幹細胞生存率非常高。臨床顯示,鼻腔幹細胞植入病人的脊椎裡會轉變成類神經細胞,進而促進神經生長。
杜元坤指出,脊椎癱瘓最好的治療時機為受傷後的3到6個月。透過顯微帶著血管的神經繞道手術,約有7成治癒率,隨著鼻腔幹細胞臨床研究的成功,對於脊髓損傷的臨床治療將帶來革命性突破。
台灣已經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杜元坤認為,未來神經損傷患者如果接受鼻腔幹細胞移植,將有機會可以重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