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府多年來積極推廣抹片檢查,許多女性都已了解子宮頸癌的可怕,相較之下,同樣為婦癌的卵巢癌卻常被忽略,醫師提醒,大部分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轉移至骨盆腔或腹腔,難以醫治,僅能症狀治療;如有體重減輕、下腹部腫脹、排便習慣改變、頻尿等異狀,就應積極就醫。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家彥表示,卵巢癌有如沉默的殺手,卵巢大小與杏仁相似,除了排卵也會分泌雌激素和黃體素,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發現時大多已為末期,因此死亡率相當高。根據105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當年共1,507名婦女罹卵巢癌,死亡人數為656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
卵巢癌轉移部位以腹腔器官為主,黃家彥解釋,當卵巢癌細胞剝落下來後,會跟著腹水循環,從右邊大腸(盲腸部位)到肝臟上方的橫膈膜,再到左邊大腸、降結腸,最後到骨盆腔,癌細胞常循著這樣的路徑擴散轉移。一旦腫瘤變大,轉移至其他器官,就會影響到骨盆腔或腹腔,對卵巢附近器官造成壓迫,或合併腹水,引發腹痛、噁心,患者不舒服必須經常臥床。
黃家彥指出,卵巢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去除癌化組織,稱為減積手術,殘餘病灶的大小則可用來判斷疾病分期,如果能小於1公分,病人的存活率就較高。除了手術,化療也是必要治療之一,以靜脈注射或直接注射進入腹腔,藉此抑制快速生長的癌細胞,至於使用時機依病人狀況而定,可用在術後,可望延後復發,也可用在術前治療。
至於標靶藥物則是卵巢癌患者的另1個選擇,研究顯示,標靶藥物治療卵巢癌效果顯著,在化療後的維持性治療,如搭配標靶藥物,則可提高反應率,有效延緩復發的時間。黃家彥提到,標靶藥物種類不少,可分口服及靜脈注射,不過,健保尚未納入給付,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並參酌個人經濟狀況及私人保險是否給付。
研究證實,有乳癌、卵巢癌家族病史,服用荷爾蒙製劑,以及已過生育年齡的婦女為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如婦女有消化不良、體重減輕、下腹部腫脹、排便習慣改變、頻尿等症狀,建議應主動就醫。
延伸閱讀
-
40歲以上為生育主力 專家建議:補助試管嬰兒增至6次
兩性關係 / 不孕症1261TFC台北婦產科生殖中心發現,有52%申請補助者都是40歲以上女性,需要取卵2次以上才能受孕。醫師建議讓這些台灣生產主力的夫妻,對於擴大補助應比照40歲以下,給予6次補助機會。 -
聞之色變的國人健康殺手 2021最多人討論的癌症是它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1348《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2021年「癌症」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有關網友熱議的各類型癌症。 -
3期腸癌婦怕染疫不回診 拖到肛門流膿就醫發現已第4期
癌症新知 / 腸癌2984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為國內10大癌症之冠,但篩檢量已經降低15%。楊純豪教授表示,臨床發現近年疫情造成民眾篩檢意願下降,更有2成患者可能延誤治療,晚期確診比例可能上升。 -
妊娠糖尿病無不適感 輕忽下場恐致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1429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彥廷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原無血糖問題的媽媽,在懷孕20周以上診斷出的血糖不耐的現象,一般產婦在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產婦會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若懷孕前本身血糖已經控制不良,除了懷孕時血糖容易更不穩定之外,也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臨床上已發現越來越多病人孕前已經有血糖問題,但不是所有病人都能適當的被診斷、介入。 -
胃悶治療未改善肚子竟越來越大 原來卵巢藏24公分腫瘤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1650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卵巢癌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症狀發生大多已發展至晚期,而且可能有轉移的狀況。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腹脹、噁心、嘔吐、脹氣、腹痛、感覺消化不良,也因多數症狀容易誤導認為是腸胃疾病,而找不出正確病因耽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