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腦手術也可以從鼻孔下刀!72歲王爺爺雙眼外側偏盲,就醫確診為腦下垂體腫瘤,不料,摘除3公分腫瘤後的第4年,又因頭痛住院,檢查結果為腫瘤復發,這一次選擇「鼻內視鏡」搭配「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術後完全沒有疤痕,2天後出院。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蘇旺裕指出,正常腦下垂體位於腦部蝶鞍,直徑不超過1公分,卻主宰人體荷爾蒙分泌,腦下垂體腫瘤發生率約1成7,每6人即有1人罹病,但大都沒有症狀。
蘇旺裕進一步說明,腦下垂體腫瘤好發在20至40歲,且多為良性,可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前者影響血中荷爾蒙濃度與生理情況,導致生理期異常、乳汁分泌異常、男性女乳症、末端肢體肥大等,可透過藥物治療。
至於非功能性腫瘤不會影響荷爾蒙分泌,但如果體積大於1公分,就會壓迫周圍組織,以致出現頭痛、偏盲、複視等視覺障礙情形,往往需要予以手術切除。
傳統治療為「開顱手術」,但隨著技術進步,演進到經上顎骨的「微創手術」,以及經鼻腔的「顯微鏡手術」。蘇旺裕表示,視神經、內頸動脈均緊鄰腦下垂體,若有不慎,就會引發嚴重併發症。
從解剖構造來看,鼻腔離腦下垂體僅有不到10公分的距離,透過0.4公分寬的內視鏡,從鼻腔進入顱內,打開部分鼻竇,切除顱底骨頭後,便能深入病灶區。研究證實,透過鼻內視鏡與電磁導航儀,可提升5成2的腫瘤摘除率,而出血、傷及視神經等併發症則可降低2成。由於腫瘤能被徹底切除,可減少復發率。
蘇旺裕強調,內視鏡具有多角度、110度廣角鏡放大視野聚焦、錄影等優點,搭配「電磁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就能即時監測腦部組織與手術器械的相對位置,避免在手術中傷及腦部重要結構,順利切除腫瘤。
蘇旺裕提醒,如有不明原因造成視力變差、視野模糊及劇烈頭痛,務必提高警覺。如確診為腦下垂體腫瘤,只要依循醫師指示,接受開刀治療,術後均有不錯的存活率。
▲從解剖構造來看,鼻腔離腦下垂體僅有不到10公分的距離,透過0.4公分寬的內視鏡,從鼻腔進入顱內,打開部分鼻竇,切除顱底骨頭後,便能深入病灶區。(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