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員工墜樓 新聞報導六不六要

646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近來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不但攻佔台灣與大陸媒體,就連國際知名媒體也大幅報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表示,報導固然提醒大眾應重視職場心理衛生的維護,然而若產生「模仿效應」,可能影響到正面臨自殺邊緣或過去曾有自殺經驗者等高危險群,希望媒體嚴守自殺新聞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教授指出,多項研究證實自殺事件存在著潛在的模仿性,尤其是名人的自殺事件,更容易引發「維特效應」(模仿效應)。有些人在接收大量自殺事件相關新聞的內容後,可能會更注意自身或身邊親友的情緒問題,但也可能從中找到自我合理化自殺的理由,或加深無助無望的感覺,激化自殺的動機,甚至是透過報導學習自殺的方法。

  自殺是全球性的問題,全世界平均每年有一百萬人死於自殺,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每4秒就有一人企圖自殺,自殺防治是當前全球的重要課題,需要你我的關心和參與。自殺的原因相當複雜,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從產生自殺想法到自殺行為的過程中,包含生活壓力、精神病理、生理因素、基因遺傳、社會文化等環環相扣,絕非單一因素所能造成。

  李明濱理事長籲請媒體工作同仁在處理自殺新聞時,應嚴守自殺新聞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六不包括: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六不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不要過度責備。六要包括: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用「自殺身亡」而非「自殺成功」的描述、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於報導中應提供專家意見,或是提供協助專線與資源、報導自殺危險因子及警訊,讓民眾得以依循及求助,也能幫助導正民眾對自殺事件的看法,此外,在不幸的事件中,媒體更應保護死者及其家屬的隱私,以人文關懷的角度,關心並尊重死者及其家屬,避免隱私的揭露、臆測動機或責備,以免增加不幸事件對當事人及其家屬帶來的衝擊。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