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長期紅、腫、熱、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典型症狀,至少需用藥且追蹤4至6個月,才能讓病況穩定。但患者往往忽視發炎反應其實對全身器官都有影響,若沒有使用該用的藥、又不規律回診,除了容易出現乾燥症、骨鬆等併發症,心肺功能受損更可能是致命關鍵。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自體免疫系統調控異常的疾病,主要是淋巴細胞受刺激而過度活化,引起關節疼痛、腫脹,臨床上多數會持續痛超過6周、反覆發作,侵犯的關節往往超過4個以上、部位逐漸形成對稱性。
導致自體免疫不正常發炎反應的原因仍不明,研究發現患者除了具這類體質,可能與感染有關,使得免疫反應一啓動就無法受到控制。另外,若長期處於壓力大、疲累狀態的人,維持體內恆定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就會不穩定,也成為誘發類風濕行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
然而這種發炎反應不只攻擊關節,而是遍及全身的廣泛性病變:侵犯到眼睛,可能形成乾眼症、角膜潰瘍;頸椎第1、2節易被破壞,神經受壓迫可能導致半身不遂;也有患者呼吸系統受損,導致肺部纖維化等病變。
治療上首重減少疼痛及破壞,以保持功能正常,患者若輕忽關節痛警訊,只用止痛藥壓抑不適感;或長期跑錯科,而沒有使用DMARDs抗風濕類藥物,都無法對症下藥,也會延誤治療時機,更易產生嚴重併發症。
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的新利器,可有效降低發炎指數,避免骨頭繼續受破壞,包括一週施打二次的恩博、二週施打一次的復邁以及半年施打二次的莫須瘤,健保均給付作為後線用藥,不過患者即使症狀稍有進步,改變用藥仍應經過風濕科醫師評估,以免逕自停藥導致治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