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嬤關節痛狂吃止痛藥1年多 經檢查手指關節竟已變形

3680
陳郁茹 報導
7旬嬤關節痛狂吃止痛藥1年多 經檢查手指關節竟已變形

【NOW健康 陳郁茹/高雄報導】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起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無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也會感到不適,平常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緩解症狀,可是效果不佳,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她的症狀持續1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疼痛感大幅緩解,也逐漸找回生活品質。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 除關節疼痛還有其他併發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且該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石孟潔提到,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4大類評估項目,第1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2為抽血檢查,第3為急性發炎指數,第4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同時,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石孟潔指出,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勿擅自停藥 任意補充保健品恐有負面效果


石孟潔提到,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副作用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2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石孟潔也補充道,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藥物能選擇,因此患者不要擅自停藥,最好和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


鑒於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解釋,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型的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都應先諮詢醫師。


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石孟潔提醒,避免壓力過大、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最後,她也呼籲民眾,如果有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狀況,請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及有效的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 首圖來源/高雄榮民總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42年居首 新冠肺炎降至第6位
▸硒含量不足加速老化、形成免疫障礙 醫揭正確補充方式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