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姐生產之後,四肢無力,整個身體僵硬,如同木頭人一般,必須仰賴輪椅行動,後來發現罹患巴金森氏症,幸好醫師進行「深層腦部刺激手術」,郭小姐終於能恢復正常生活,接送孩子上下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林欣榮表示,巴金森氏症並非老人年疾病,就算是年紀輕輕,也可能罹患。因為基因突變,也會引起「年輕型巴金森氏症」。
今年35歲的郭小姐,26歲生產,產後坐完月子,發現餵奶、換尿布時,雙手容易顫抖,四肢變得僵硬,雙腳經常抽筋,四肢無力,一不小心,就會跌倒。一開始被當作是生產的後遺症,兩年後才被檢查出是年輕型巴金森氏症。
郭小姐母親也出席了記者會,回憶女兒發病時的遭遇,言語之中仍充滿了不捨,她表示,女兒動作遲緩,走路時駝背,臉上沒有表情,跟之前的外觀,簡直有天壤之別。
起初,郭小姐定期回診,服藥控制,但服藥三、四年之後,卻產生抗藥性,甚至還出現幻覺、噁心、腸胃不適等症狀。身體像是跳了電,四肢僵直,不管是做家事,走路或是抱小孩時,都會突然僵硬,如同一二三遊戲中的木頭人。
郭小姐最後接受了「深層腦部刺激手術(DBS)」,症狀才獲得控制,生活逐漸恢復正常,行動自如,甚至陪著孩子上下學。
林欣榮指出,深層腦部刺激手術在醫界已發展了10多年,以往主要用來治療末期巴金森氏症病患,但為了避免影響工作與家庭,年輕患者如果雙側僵硬,行動不便,也可以接受這項手術。
林欣榮強調,巴金森氏症患者多半是透過藥物來控制症狀,直到對藥物都沒反應,才會接受手術。年輕的郭小姐必須照顧小孩子,所以幫她動了手術。手術相當成功,術後減少了七成五顫抖症狀。
林欣榮表示,研究團隊已完成巴金森氏症幹細胞療法的動物實驗,預計一年後進入人體實驗,嘗試以病患自身幹細胞來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如果實驗成功,未來可望為巴金森氏症治療再添新希望。
林欣榮提醒,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及肌肉痠痛,動作遲緩,臉部表情僵硬,就應該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延伸閱讀
-
巴金森氏症病人執行深腦刺激術醫材 6月起納健保給付
醫藥衛生 / 全民健保1504健保署日前召開「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會議(特材部分)」,通過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執行深層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所需之立體定位手術醫材套組(包括基準點標記物、植入管套組及微目標電極等3項)納入健保,全年挹注0.22億點預算,並自今(2022)年6月1日實施。 -
歌后詹雅雯罹巴金森氏症 醫曝高危險群50歲以上要小心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1512金曲歌后詹雅雯曾提過自己有巴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並且在2個月內瘦8公斤。巴金森氏症向來是不少人聽過,卻常與阿茲海默症搞混的疾病。而該疾病是50歲以上相當常見的疾病,看到長輩走路駝背、或有點拖著腳走、容易跌倒等運動障礙,建議要及早就醫,延緩惡化。 -
講座報名/手抖不停是巴金森氏症? 專業醫師開講解析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501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醫師將於3月5日星期六下午,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室(台北市徐州路2號4樓)受邀主講「手抖、動作慢? 『巴金森氏症』的預防與治療」公益講座。 -
老化一定會失智? 神經內科醫師:懂得趨吉避凶可預防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1755全台每4人就有1人有失智症,其中高達75%失智症患者錯過黃金治療期,到了中度時才發現自己有失智症,因此,建議民眾可以仔細檢視自己與家中長者的生活細節,如察覺有疑似症狀,就該及早向醫師求助。 -
巴金森氏症前兆多 發現這些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261而這次林先生從門口進來時,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經李醫師仔細詢問後,陪診的林太太表示最近覺得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醫師門診評估後,跟林先生與太太解釋,疑似是巴金森氏症,給予藥物治療後,林先生的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