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痛四年 置換金屬關節還自由

512
【NOW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

  「看著大哥、三哥的不便,我寧可忍痛繼續等新材質。」簡先生家中的大哥與三哥因為同樣都有髖關節問題,在5、6年前置換過人工髖關節,但當時只能選擇一般塑膠材質,而這樣的治療方式,對於同樣從事建築業的兩個哥哥來說,往往都礙於塑膠材質的活動角度,無法順利工作,因此對於從事建築業10幾年的簡先生要進行手術前,曾顧慮塑膠材質的活動度及使用年限,再加上工作的關係,須時常蹲坐並且活動量大,傳統材質根本沒辦法滿足簡先生的需求,於是簡先生與醫師商量後,決定先用藥物控制病情,等待新材質出來,結果一等就是四年,簡先生也忍痛忍了四年。

  林口長庚關節重建骨科施信農教授表示,目前在市場上,人工關節的介面材質選擇大致分為三種:塑膠、陶瓷、鈷鉻鉬合金。早期一般民眾沒有太多選擇,加上經濟的考量,因此大部分都選擇塑膠材質,由於早期人工關節介面為金屬和塑膠襯墊,長期使用易因塑膠襯墊不斷磨損,會影響人工關節的穩定性及壽命,再加上會產生磨耗碎片,進而溶解骨質的激素,刺激蝕骨細胞(Osteoclast),造成人工關節周遭的骨頭缺損,導致鬆脫而無法正常活動及產生疼痛,最後甚至嚴重到需要再一次置換,以解決疼痛問題。

  施教授進一步表示,病患在選擇人工髖關節時的另一個考量就是「活動度」。由於金屬關節可將股骨頭重建到接近原來人體股骨頭大小,因此活動度可以從107度,最高增加到168度。金屬人工髖關節最新材質為鈷鉻鉬合金,因為有經過特殊加工製造,材質更耐磨,活動範圍最多比傳統材質多了61度,再加上此材質把臼杯與股骨頭的密合度做的更精準,讓兩者之間還可以保持一些空隙,利用金屬之間的摩擦,造成虹吸作用,把體內的組織液、水分吸到臼杯與股骨頭之間,發揮潤滑效果,可以達到延長使用期限的效果。

  減少磨耗與鬆脫,對於從事粗重工作、年紀較輕或常需蹲坐的病患來說,除了是一大福音,最重要的是有可能減少二次開刀的機會,因此簡先生後來自費進行手術,術後的成果就如簡先生所想,不管是在工作上找回了自信,也重新找回了行動自由。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