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先清腸

862
【丁彥伶】
  現代人容易因消化系統問題,出現腹瀉、便秘症狀。中西醫師分析與建議,助您天天都順暢。

  便秘和腹瀉是現代人最常見、也最困擾的兩大腸胃問題,堪稱小毛病、大困擾,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怎樣才算便秘?

  雖然國人便秘問題很普遍,但馬偕醫院腸胃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錫泉認為,很多人自認的「便秘」並不是便秘,尤其台灣人很相信「便秘型肥胖」,以為胖是因為大便沒大乾淨引起,一天沒上2、3次廁所,就認為自己有便秘。其實,醫界認定便秘定義,是「超過3天以上解不出便」;而有鑑於太用力排便對患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來說,具有潛在引發中風或心臟病發等健康威脅,因此很用力才能解便,也廣義認定為是便秘。

  為何總是「解」不出?醫師分析:

  1.錯過解便最佳時機:清晨是全天解便的最佳時機,很多人因急著出門,等不及排便,久了就成便秘。

  2.飲食習慣改變:吃太多精緻的米麵、肉,卻很少吃能促進腸胃蠕動的高纖食物,腸子蠕動慢,便量變少。

  3.過度依賴藥物:很多人為減肥,天天吃緩瀉藥,或長期用甘油球通腸,久了就造成腸道神經障礙,腸子無法蠕動的「頑固型便秘」。

  ■緊張型便秘最常見

  雖然都是「解不出」的問題,不過便秘其實還分許多型。林錫泉指出,最常見的是緊張型便秘,很多人快上班才起床,想上廁所卻只有很短的時間,愈緊張、括約肌愈無法放鬆。若生活壓力大到影響腸胃蠕動,則可能形成大腸激躁症型的便秘,患者常得用情緒穩定的藥物才能治療便秘。

  至於鬆弛型便秘,則因骨盆腔鬆弛而無法正常進行排便,患者多半是因為懷孕生產或腹腔手術導致骨盆腔鬆弛,女性常伴隨子宮脫垂的問題。

  ■腹瀉有「急」有「慢」

  國泰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志聖表示,有不少人因為腹瀉而搞得生活大亂,甚至因為營養吸收不佳,也容易變老。常見的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急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第1是吃壞肚子,第2是病毒感染引發腸胃炎,如果腹瀉持續超過3星期以上就稱為慢性腹瀉。

  所謂的吃壞肚子也不只一種,很多人一下吃冷、一下吃熱,而腸道溫度和體溫相當,溫度時高時低會造成不正常蠕動,不但會腹瀉還會引起嘔吐,而這類型腹瀉,雖然來得急,不過也去得很快,通常瀉1 、2次就停了。

  吃壞肚子特別好發在季節交替間,大家誤以為天氣變涼食物不用冷藏,食物孳生病菌,以及海鮮產生毒素或海水汙染產生毒素,都可能引起腹瀉,通常稱為「食物中毒」。腹瀉依汙染的菌種不同發作時間也不同,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吃完飯1至4小時間就會發作,腸炎弧菌則約在15至16小時後發作。

  至於病毒感染的急性腹瀉,通常患者都會伴隨感冒症狀,洪志聖說,秋冬之際最常見的就是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腹瀉,這類型的腹瀉通常是水樣腹瀉,即使未治療,2、3天通常也都會好轉。

  ★慢性腹瀉:多見於大腸激燥症患者,這類型患者因為情緒緊張,腸胃蠕動太快速,許多人一吃完飯就要跑廁所,久而久之,很多營養素都沒有吸收到,人也會變得疲累而老態。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