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相助 聽障者重回有聲世界

1967
【NOW健康 薛雅文/台北報導】
人工電子耳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方德詠表示,聲音的傳達是透過外耳、中耳、內耳的各聽覺構造接收,再經過聽神經、腦幹傳到大腦,路徑上若有任何部分受損,都會影響聽力。

35歲的李先生在5歲時因遊戲跌倒撞擊頭部,導致聽力受損,多年來都靠助聽器才能聽到聲音,大約2年前聽力突然完全喪失,連助聽器也沒幫助,一度相當沮喪。所幸去年在安裝了人工電子耳後,又能聽見外界聲響,原本女兒惱人的哭鬧聲,現在聽起來不僅不吵,還相當令人感動。

為了協助聽障者重回有聲世界,國泰醫院設立植入式助聽裝置專款補助基金,不限成人或兒童,依經濟狀況、政府補助等條件,提供安裝電子耳費用補貼。低收入戶最高補助可達30萬元,藉此減輕聽障者家中的經濟負擔,提升他們接受治療的意願,進而改善人際溝通。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方德詠表示,聲音的傳達是透過外耳、中耳、內耳的各聽覺構造接收,再經過聽神經、腦幹傳到大腦,路徑上若有任何部分受損,都會影響聽力。個案中的李先生本身即患有先天構造異常的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後來因頭部撞擊導致聽力銳減,才開始配戴外掛式助聽器。

約2年前,李先生的聽力突然無預警地完全喪失,沮喪之餘,仍尋求可能恢復的方法。後來在各方的協助下,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聽力逐漸恢復,以前騎車時,聽不見後車按喇叭的警示,現在已經可以清楚聽到後方來車的喇叭聲,上路更加安全。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拔群指出,部分聽障朋友配戴傳統助聽器時,耳朵感覺悶塞不適,或聲音不夠清晰,可考慮使用植入式助聽裝置。植入式助聽裝置分為人工電子耳、中耳植入器與骨傳導式助聽器等三類,聽障者可先讓耳鼻喉科醫師評估,再選擇合適的助聽裝置。

方德詠醫師說,人工電子耳是經由手術把電極放入耳蝸,取代嚴重受損的耳蝸毛細胞,每個電極負責分析不同頻率,直接刺激聽神經,聽障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就能漸漸地區分出各種聲音,重獲與人溝通的能力。

社區重聽福利協會理事長李美玲表示,聽障者外表上雖然看來與常人無異。但實際生活中,聽障者與人溝通是相當困難的,提醒民眾和聽障者說話時,要保持眼睛直視對方,並用比一般更大聲的音量,近距離且慢慢的溝通。

此外,方德詠醫師也提醒父母,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常並不代表日後不會罹患遲發性的聽力異常疾病,像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即會因跌倒碰撞或感冒打噴嚏而引發聽損的情形。家長一旦察覺幼童學習發生異常,應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以免錯失語言黃金發展期。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