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商品化 醫病糾紛多

1917
【NOW健康 陳敏/台北報導】
醫療商品化 醫病糾紛多
▲為了降低醫療糾紛,衛生署每年進行醫院與基層診所督導考核外,並透過辦理提升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相關醫事人員在職教育訓練,藉此確保民眾就醫安全及權益。劉越萍建議,民眾在就醫前,應注意「停」、「看」、「聽」,才能遠離醫糾。(圖/ingimage)
 看病,看到一度肚子氣!臺北市衛生局統計,去年(100年)總共接獲598件就醫相關陳情案,「醫療爭議」占61.87%、其次為「對院內人員服務態度不滿意」,則有24.74%。如能做好醫病溝通,才能減少醫療糾紛。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劉越萍指出,醫療糾紛日益增加,這代表越來越多國人將醫療行為視為商業消費,一旦將醫療「商品化」,就容易有所期待,如與實際醫療處置間仍差距,就容易造成醫病關係緊張。

 為了降低醫療糾紛,衛生署每年進行醫院與基層診所督導考核外,並透過辦理提升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相關醫事人員在職教育訓練,藉此確保民眾就醫安全及權益。劉越萍建議,民眾在就醫前,應注意「停」、「看」、「聽」,才能遠離醫糾。「停」為清楚、條列式的將不適的症狀和想問的問題記錄下來,並選擇自己信任、合格的就醫機構及醫師。

 「看」,注意醫師在進行檢查、問診方式及回答問題時,是否夠專業、紮實,值得信賴。「聽」則是做任何治療、檢查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當建議要開刀或告知為重大疾病時,可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找另一位相同專科領域的醫師再次確認。

 劉越萍指出,要避免令人身心俱疲的醫療爭議,就要選擇專業醫師,做好就醫前的功課及準備,對於醫療程序做好充分溝通後,再進行療程;千萬不要被電視或網路上不當廣告所吸引,貿然前往就醫。至於醫師部分,劉越萍表示,醫師應善盡醫療告知的義務,並養成良好的看診態度,以提升病患對醫事人員師的信任感,進而減低醫病互動上的衝突。

 如果遇有醫療糾紛時,民眾可向醫院、醫師公會、消費者權益團體、鄉鎮區公所及所在地縣市衛生局進行申訴,或直接提出司法訴訟。例如台北市就設置了「醫療爭議調處小組」,安排雙方透過第三公正人進行調解。

 統計顯示,台北市衛生局於100年總共協助調處158件醫療糾紛,其中調處成立為41件(25.9%),成功比例約占兩成五。劉越萍指出,調處機制提供了醫病溝通管道及訴訟外解決紛爭的一個溝通平台,並不影響民眾行使其他法律權益。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