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國人一年吃掉近億顆止痛藥,由於一般止痛藥不需要醫師處方,可以自行在藥局直接領取,其次才是醫院診所,以致許多人都是在不清楚的情況下使用,自然會增加用藥風險。日前有一位阿嬤跌倒受傷,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沒想到竟吃出胃出血。美國也有一名運動員,因為長期使用含甲基水揚酸成份的關節疼痛貼布,導致藥物濃度過高,因而死亡。也有許多人購買來路不明如地下電台推銷的止痛藥服用,結果竟然導致肝腎受損,甚至必需長期洗腎。
基隆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曾文逸醫師表示,止痛藥的主要功能即消炎與止痛,但是有一些止痛藥只能止痛,而無消炎的作用,就不能稱為消炎止痛藥,但是消費者往往不知情,尤其是有的中老年人經常關節發炎疼痛,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正因為使用的不是消炎止痛藥,還沒止痛,胃就先痛起來了,不但發炎問題未解決,反而引發其他副作用。
醫師指出,消炎止痛藥(全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和止痛藥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可「抗發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軟組織發炎及普通疼痛症狀如經痛等,以及一般外傷與感冒喉嚨發炎或發燒,只要有疼痛發炎症狀,就可考慮使用消炎止痛藥治療,若服用一般如Acetaminophen止痛藥,僅能解熱,卻沒有抗發炎效果。
但是使用消炎止痛藥也必需考量安全原則,據統計,中老人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罹患消化道潰瘍的機率,比沒有服用的中老人要高出 5至6倍;而服用消炎止痛藥的年輕人比起沒有用藥的人,也約增加2至3倍的消化道潰瘍比率。由此可見,使用不當恐會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因此務必遵循醫囑。
曾文逸醫師表示,消炎止痛藥常見主成份有三種,包括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二克氯吩鈉Diclofenac與Etoricoxib。在選擇藥物時,不但要考量療效,更要注意其副作用及使用之方便性,甲基水楊酸多製成藥膏或貼布,適量塗抹在局部皮膚可達到止痛效果,但是若不斷塗抹藥物,反而會透過皮膚吸收,不知不覺累積過高劑量留存體內,會導致中毒;使用二克氯吩鈉有部分患者會有腸胃不適的情形,所以最好於服藥前半小時使用胃藥;至於Etoricoxib則是新一代的消炎止痛藥,為COX-2抑製劑,據臨床研究,半小時內可以發揮作用,一天服用一次,止痛效果不錯,也較不會產生腸胃副作用,在消炎止痛上多了另一個選擇。
醫師也呼籲,安全使用止痛藥要掌握的三原則,包括停止盲從購藥,還有看懂用藥指示、了解服用時間與服用份量,以及聽從醫師囑咐使用,勿自作主張改變服用劑量。醫師提醒,必須正確認識用藥種類,才能聰明用藥,避免副作用問題,正確控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