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術前重導正觀念與溝通 醫師專業形象更提昇

454
【NOW健康 王國強/台北報導】

群英整形外科診所主治醫師陳大正。 
  整形常被定義為非必要性治療,少了外科、婦產科或其他科別「救人」的神聖光環,一旦遇到醫療糾紛,報導加上畫面都相對聳動,使整形醫師常讓人覺得像「整形業者」而非「醫師」。

整形外科醫師陳大正表示,整形醫師其實可以運用一些具體的做法來呈現「職業道德」,不但可以增加病患的信心,也能重振整形醫師的專業形象:

誠實告知風險,避免報喜不報憂

  由於整形外科市場競爭激烈,許多消費者表示曾遇到醫師會為了爭取客戶,將手術效果誇大,也避免談及手術可能的風險和後遺症。針對這種情況,陳大正醫師認為,誠實揭露手術風險相關訊息,其實可以同時保護病患及醫師本身,因為許多醫療糾紛其實是患者對手術「不滿意」而非手術「失敗」,大部分都是源自病患對手術效果抱持過高的期望。消費者可以以此為指標,在諮詢時聽聽醫師是否將手術的正反兩面都做清楚的陳述、遇到病患提問後遺症時是否打包票「保證沒問題」等,多家比較後就能掌握不同醫師的風格。

不要「聽命行事」,讓患者有更適合的選擇

  由於網路資訊發達,許多消費者在走進整形外科前都做足功課,同時自我判斷應該進行何種手術,等到真正諮詢時,便「指名」要做該項手術,整形外科醫師就算知道消費者有更經濟、有效的選擇,但礙於擔憂客戶流失,甚且考量收入上的差異,也只能淪為聽命行事。陳大正表示,根據他多年的執業經驗,消費者的偏執其實並不難改變,尤其許多病患對自己的現況認知錯誤,醫師若適時以專業角度指正,反而會讓病患有「恍然大悟」感,一旦知道自己的大方向錯了,對後面的治療方式就不會再堅持,反而願意多聽醫師的意見。陳大正說,整外醫師執業最忌短視,就算一次討了便宜,但長久終究逃不過消費者雪亮的眼睛,屆時損害商譽,得不償失。

一招半式難走天涯,持續精進醫術才是根本

  整形外科醫師賴永隆強調,雖然整形手術的本質不會改變,但輔助手術效率及效果的儀器及材料日新月益,整外醫師最忌故步自封,用一招半式熟練之後勇闖天涯;賴永隆認為,取得專業整形外科執照是給消費者的基本保障,多吸收新資訊、熟悉新技術(包括新設備的原理原則及操作方式),同時要有獨立的見解,判斷孰為行銷手法,將資訊去蕪存菁後內化成為自身功力,才能提供消費者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賴永隆最後提醒消費者,整形美容的認證機構不少,但如果涉及整形類治療及手術,消費者一定要睜大眼睛,確認證照性質,以降低手術品質良莠不齊的風險。

  優秀的整外醫師會隨時做好準備,讓醫師的白袍不分科別,同樣光亮,也成為整形外科領域的史懷哲。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