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
恐慌症發作擔心快死掉?醫揭13項症狀 專業治療獲成效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3276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疾病,發病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指出,恐慌常常是不可預期的突然發作,而發作前少有徵兆,但是嚴重發作時間都不長,很少超過半小時。恐慌症患者常擔心會隨時發作,發作頻率可能好幾個星期1次,也可能一天好幾次。
-
兒少從網路遊戲找尋慰藉和成就? 家長留意成癮4警訊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1941在數位科技普及的今日,一般人的生活早已離不開網路。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之後,網路與遊戲也成為兒童青少年日常的重要元素。然而,若使用失控,不僅影響作息與學業,甚至可能演變為「網路或遊戲成癮」問題。成癮行為背後,常常潛藏著未被看見的困難,若能及早發現並尋求專業評估,有助於孩子重建健康生活節奏與自我掌控力。 -
躁鬱症自殺風險隨年齡變化! 30歲以下女患者風險最高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1542雙相情緒障礙症(以下簡稱躁鬱症)是1種重大且慢性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5~30倍,自殺亦長期位居其主要死因之一。儘管近年來醫療技術與精神健康服務不斷進步,使躁鬱症患者的整體壽命有所延長,但其自殺風險仍不容忽視。 -
失眠分成3種型態!醫揭非單一成因 常與身心問題共病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2565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24年發布的「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台灣整體得分為 81.67 分,僅略高於80分的合格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約 40.9% 的民眾表示睡眠狀況不佳,凸顯睡眠問題已成為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 -
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是關鍵! 憂鬱症恐為罹患失智的預兆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0569在熱播台劇《忘了我記得》中,秦漢飾演的父親從原本風趣幽默、關愛家人的長輩,逐漸變得沉默、失落,甚至忘記熟悉的名字與過往的記憶,不僅讓家人困惑,也令人心碎。戲中角色的轉變,不只是失智症的預兆,更深刻呈現了「憂鬱」與「失智」之間模糊難辨的界線。醫學研究顯示,憂鬱症與失智症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憂鬱可能不只是情緒低潮,更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若能及早辨識與治療,或許就能延緩記憶的流失,讓「忘記」不再成為家庭最深的遺憾。 -
不確定性比失敗更焦慮 澳研究:學生等待放榜壓力最大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0001隨著近幾週大學申請入學分發結果公布,國中會考的分發結果也即將於7月初揭曉,許多學生正處於人生中重要轉折點之一。自備考期間到放榜,焦慮與壓力也隨著起伏,1篇2024年12月發表於《情緒》(Emotion)的研究指出,學生在等待成績時所承受的壓力比發現考試不理想後所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
董氏基金會調查:每百名青少年 有近5位曾被網路霸凌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0403每年6月第3個星期5是國際「停止網路霸凌日」,董氏基金會公布「青少年網路使用與心理健康最新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4.9%青少年於1年內有過遭網路霸凌的經驗;35.4%受訪者覺得網路霸凌比以前嚴重;17%青少年被網路霸凌時,選擇不求助他人。 -
荷爾蒙波動與社會角色轉換 女性4大階段易觸發憂鬱症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8077從青春期的悸動、懷孕生產的喜悅,到更年期的身心轉換,女性的生命歷程在先天上就與男性不太一樣。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獨特的荷爾蒙波動與社會角色壓力,這些都可能成為憂鬱情緒的觸發點。女性需要充分了解有醫學實證的方法,才能真正面對與解決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情緒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