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語言
-
入秋溫差大血管易收縮 三高患者加強血壓監控防腦中風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5527賴裕佳藥師將市面上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打通血路的成分概分為4類,第1類是醫師處方用藥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劑;第2類是醫師處方開立血管擴張劑和改善血管藥物;第3類是丹蔘、川芎、納豆和紅麴等保健品,須留意紅麴類保健食品可能含有startin成分,過量攝取恐對肝腎產生負擔;第4類則是銀杏葉萃取物,作用為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末梢血管,增加腦部血流量,以及增加組織器官缺血耐受性,知名產品如循利寧銀杏製劑等。 -
秋老虎發威!醫示警高溫不只會中暑 「熱腦」恐致失智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7831時序入秋,仍高溫炎熱。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高溫可能傷腦,如果體溫超過40℃,腦部血流與細胞代謝會失控,造成腦水腫、神經傳導錯亂、癲癇、昏迷。中暑患者若腦部受損,即使康復也可能會留下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差等後遺症。 -
腦中風復健黃金恢復期是關鍵! 醫解密rTMS治療原理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5919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平均每44分鐘就有一名國人發生腦中風。腦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4位,每年奪走數以萬計生命。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傳統復健治療之外,近年引進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等新興療法,為中風患者帶來更多康復選擇。臨床觀察顯示,若能積極配合復健,部分患者在運動功能、語言表達及日常生活能力上均有明顯改善。 -
ㄣㄥ不再口齒不清? 陽交大研究:2個發音悄悄合併中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9186你是否曾被糾正「口齒不清」、發音「ㄣㄥ不分」?別急著懷疑自己,因為你可能正處於語言演化的浪頭上。陽明交大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盧郁安最新研究發現,台灣中文中的「ㄣ」與「ㄥ」真的正在逐漸發生合併現象,而且合併方向有脈絡可循! -
近3成民眾不知兒童免費健檢! 應把握7歲前13次檢查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4782兒童錯過預防保健與發展篩檢服務,恐錯失及早發現異常、即時介入的關鍵時機。雖然「7次兒童健檢平均使用率」已逾8成,仍有3成不清楚可依時程帶孩子健檢,更有逾半數不知道「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把握兒童黃金發育期,善用7歲前共13次免費檢查。 -
SNOMED CT台灣大會接軌國際 推動醫療語彙標準化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4972在全球智慧醫療快速發展的趨勢下,醫療資料的結構化與語彙一致性,已成為提升資料互通性及推動人工智慧應用的關鍵基礎工程。衛生福利部今日(2025年8月13日)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SNOMED CT臺灣大會」(SNOMED CT Taiwan 2025),邀請SNOMED International專家來台,與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先進齊聚一堂,交流臨床語彙標準的推動經驗與最佳實務,展現台灣在醫療資訊標準化進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
講座報名/遠離腦中風這樣做! 神經科醫師授保健秘訣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5617蔡睿蘋醫師應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及財團法人武聖關公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之邀,將於8月23日(六)下午,帶來專題講座「腦中風知多少? 遠離腦心血管疾病威脅」,屆時蔡醫師將深入解析腦中風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並分享臨床治療新知與日常保健方法,協助民眾提升防治觀念、守護健康。 -
美顏針顏面解剖課程 中西醫結合讓中醫朝向科學化邁進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824隨著「美顏針」的盛行,愈來愈多中醫師投入這項結合美容與針灸的技術。為提升施作的精準性與安全性,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特別邀請整形外科權威張光正醫師,於台北醫學大學舉辦顏面解剖課程,帶領中醫師實際觀察臉部肌肉、神經與血管結構。這不僅從解剖學角度重新認識臉部肌層,也象徵了中西醫學攜手傳承與創新的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