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親子互動
-
疫情焦慮衝擊你我生活 恐慌症個案比疫情前增加近3成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70防疫3級警戒實施後,國內經濟受到重創,無薪假上班族及失業人口直線上升,不少家庭經濟收到影響,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門診中的憂鬱、焦慮患者明顯增加。此外,學生居家學習,家長在家上班,親子互動頻繁,卻也可能增加摩擦,引發衝擊。 -
善用情緒光譜幫助孩童學習情緒表達 增進親子雙向互動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2830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因減班、停課和限制外出,對於家有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孩子(發展遲緩、過動)的家長是一大挑戰。由於孩童缺乏社交和戶外活動,使得大腦無法有效處理身體感官系統接收到的訊息,容易產生焦慮、擔憂、恐慌等負面情緒,因而影響彼此的耐心,使得孩子不受控時,大人也變得暴躁易怒。這也是每當疫情趨緩,民眾都亟欲出門遊玩的原因。 -
寶寶夏日狂冒疹子哭鬧不停怎麼辦? 照護訣竅大公開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621陳怡安指出,不少嬰幼兒在季節交替時,容易出疹子,還常用手搔抓,最近天氣熱,冒疹子的機率更高,這對小朋友及家長來說,確實是一大考驗,擔心破皮引發感染。 -
直升機父母出現這些症狀 恐憂鬱上身!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4637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近年來不少父母至門診尋求協助,問題多出在親子溝通惡化,從一開始溝通不良,到最後直接吵架衝突不斷,問題一直累積卻無法解決,導致憂鬱成疾。 -
丟掉4大親子共讀迷思 用愛說故事:從0歲開始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47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大環境中形形色色電子娛樂如電腦、電玩、手機等,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因此,鼓勵父母應盡早進行親子共讀,不僅對孩子健康有所幫助,也能增進親子關係,並與孩子一起創造共讀的美好回憶。 -
爸爸育兒比媽媽更快樂 因著眼點和責任不同
兩性關係 / 男人幫3765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學者所進行,將共計超過1萬8千人的資料進行快樂、幸福感、憂鬱症狀、心理滿足感和壓力的情緒分析,探討父親或母親是否從父母的角色中獲得更大的快樂。結果發現,「父親」角色與較多的幸福感有關,與同年齡無孩子的男性相較,「父親」呈現較少的憂鬱症狀,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連結;然而女性方面與無孩子的女性相較,「母親」產生更多的憂鬱症狀。 -
迎接早產寶寶出院 新手爸媽居家照護完攻略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4336國泰醫院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洪依利指出,早產兒的照護不單指院內照護,2歲前都要定期進行評估,甚至在2至5歲學齡前,在神經學和認知發展都要加以注意,觀察是否有學習上的障礙,尤其是1,500克以下的早產兒,在5歲前都不能掉以輕心。 -
親子共讀紙本書 互動形式難被電子書取代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144密西根大學C.S. Mott兒童醫院的兒童發育行為科學家暨首席研究員的Tiffany Munzer博士指出,他和團隊研究發現,家長和孩童在閱讀紙本書籍時,談論內容變得豐富,互動也更多,且能自然合作完成拿書或翻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