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腎氣
-
中醫揭肌少症成因與影響 40歲肌肉開始流失千萬別忽視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578隨年紀漸長,身體的組成結構也會有所改變,即使體重維持不變,由於代謝能力會隨著老化逐漸下降,脂肪比率也會因而增加,最後就會演變成肌少症。中醫師賴睿昕解釋,簡單來說,就是當肌肉流失的量大於合成的量時,伴隨而來的便是肌肉質量的減少及肌肉力量的下降。 -
冬季養生風來襲!頤珍宮膳補冬輕食療 引領風潮護健康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4986頤珍宮膳首席顧問周宗翰中醫師表示調補根據體質順勢為原則,現代人多虛多火,冬令進補以「平補滋陰」主,適度透過藥材調整至整體藥性「微溫」即可,坊間常見溫補類的如麻油雞、燒酒雞、十全大補湯、當歸羊肉湯等,食用前都需要特別注意體質的宜忌,以避免過度進補而造成身體慢性發炎。 -
秋冬皮膚拉警報!乾癢濕疹反覆發作 中醫教你正確保養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706秋冬天氣轉濕冷,皮膚也開始拉警報!像是乾癬、皮膚乾癢、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和汗皰疹等皮膚問題容易反覆發作,寒氣侵襲致毛孔閉縮,不易排汗,皮膚更容易乾癢,若壓力大、飲食不節、加上作息不規律,皮膚疾病很可能再爆發。 -
霜降養生!學會1料理、按壓2穴道 溫腎暖脾增強免疫力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313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即將轉換成冬季的過渡節氣,舉凡季節轉換節氣都會透過自然界的大改變而影響身體,導致體內氣血平衡變動較大。霜降節氣也是呼吸系統過敏及感染好發季節,睿鳴堂中醫診所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然而比起進入冬季後身體為了儲藏能量而內收氣血,霜降節氣是進入冬季前最好的調理滋補時節。 -
乾癬患者秋冬怎麼吃? 秋燥應避開海鮮、牛羊肉、辣椒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028時序入秋,早晚溫差變大,氣候也變得較為乾燥,免疫力相對容易下降,「秋燥」易傷肺,皮膚也容易發癢,或乾癬復發,尤其有乾癬病史者,夏天往往改善很多,若未持續治療,一到秋冬因為飲食不節制、作息不正常,皮膚病灶很可能又復發。 -
化療後恐面臨神經學症狀 中醫針灸能改善手腳麻木問題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966安南醫院中醫部部主任黃千甄表示,部分化學治療藥物如紫杉醇類、鉑類、長春花鹼類等,具有程度不一的神經毒性。據統計,完成治療後1個月,約68%的患者持續出現手足感覺受損等神經學症狀;經過半年之後,仍然會有30%患者帶有難以解決的手足麻痺症狀。 -
蕁麻疹不分季節!反覆發作變慢性 中醫內外兼治助恢復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175中醫治療著重紓解肝氣鬱結、腎氣與肝氣不足,以及脾胃氣血的調理,若容易合併緊張則與膽氣虛弱、夜晚不好入睡有關,睡前加開合歡皮、夜交藤安神助眠,肝氣疏通、抗壓性增加,抵抗力也會提升;同時搭配清涼止癢藥膏外敷,每天發作次數可降至1到2次,隨著疹塊狀變小、減少,調理約2到3個月後可緩解恢復,不過復原時間長短則因人而異。 -
老人多慢性病纏身!中醫改善心律不整 可望逆轉腎損傷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070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建議,接受重大手術後人體元氣受損,而年老者本就氣血不足,中醫整體性的調理不僅可提昇人體的整體氣血循環,更能讓原本受損的器官順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