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癌前病變
-
慎防口腔癌危險因子 DIY檢查杜絕癌前病灶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409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大多屬「麟狀」細胞癌,可能出現在口腔中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等部位。根據統計,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麟狀細胞惡化而形成,但在台灣則以舌癌和頰黏膜癌的患者佔最多數。 -
專題》吃太好?! 篩檢大腸直腸癌不可馬虎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541目前常見到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直腸鏡、鋇劑灌腸攝影、乙狀結腸鏡及纖維大腸鏡等等。其中,「肛門指診」是最基本,同時也是最簡單的篩檢方式。肛門指診約可以檢查出肛門以上7到10公分的直腸癌,這大約占了25%的大腸直腸癌。 -
口腔健康拉警報 小學生齲齒比例高
健康養生 / 口腔植牙2158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林敬修指出,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資料,台灣地區5至6歲兒童乳牙的齲齒率,雖然由84年的89.4%降至95年的73.6%,但100年卻不降反升,增加為79.3%,顯示兒童齲齒率急需改善。 -
口腔癌前病變莫輕忽 定期追蹤檢查慎防癌化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183目前國民健康局補助30歲以上民眾,兩年一次免費口腔癌黏膜篩檢,目的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不過,近日卻發生多起案例,患者在切片檢查為非口腔癌的「口腔癌前病變」後,誤以為將來不會癌化,就沒有回診追蹤,當再次回診時,才發現已是口腔癌晚期。 -
自我採檢HPV 輕鬆完成子宮頸癌篩檢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3406林莉茹指出,國內「子宮頸抹片檢查」自從1995年全面推動開始成效顯著,子宮頸癌的死亡率由1996年癌症十大死因第4位,於2011年降至第10位。不過,臺北市仍有三成以上女性並未定期接受抹片檢查。 -
糖尿病患者 應提前做大腸癌篩檢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2874不過,最新研究發現,40多歲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大腸長出「腺瘤」的機率,比50多歲、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許多,並於聖地亞哥所舉辦的消化疾病會議中發表。專家呼籲,糖尿病患者應在一般人需篩檢大腸癌的時間點之前,就要開始進行大腸癌的篩檢。 -
乳癌非女性專利 六旬伯患乳癌癌前病變
癌症新知 / 乳癌2175日前有位68歲的周伯伯因乳頭頻頻滲血,經醫師詳細診斷後發現,他罹患「乳癌的癌前病變」,幸好提早發現與治療,才撿回寶貴的一命。他提到,自己約在兩個月前發現左側的乳頭不斷滲血,因無任何不適症狀,便以為是發炎化膿所致,沒想到症狀持續兩個月未改善,在晚輩建議下才到專科院所就診。 -
抹片加疫苗 遠離子宮頸癌風險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2294國民健康局致力推動早期癌症篩檢,特別是針對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與大腸癌等四大癌症,希望透過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發現就立即展開治療,阻斷癌前病變發展成為癌症,以降低死亡率,不過目前台灣依然只有60%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