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生活方式
-
思覺失調症患者康復後不想動? 運動治療介入重拾熱情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6180常見的慢性精神病包含思覺失調症、情緒障礙症(如憂鬱或躁鬱)等,會使這些族群的大腦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即使病情有所改善,仍然會面臨殘餘的認知症狀而影響生活,也導致功能退化比一般人快許多。根據美國2006年腦影像學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病人在發病10年後,腦體積會比一般人少,代表腦部的某些功能區塊逐漸喪失原有的功能。因此在症狀殘餘期,仍會受到負性症狀影響,導致思考內容變得比較貧乏、興趣與動機都減少,常被照顧者們誤解為懶散。 -
2024世界骨質疏鬆日!日常掌握3個要訣 守護骨骼健康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730為響應2024年10月20日世界骨質疏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主題「向脆弱的骨骼說不(Say no to fragile bones)」,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從年輕時期開始儲存骨本,透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良好生活習慣,及早預防骨質疏鬆。 -
血脂超標與6大成因有關 預防疾病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3198宏科醫院(安南醫院策略聯盟)家庭醫學科主任張益華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台灣成人高血脂症的盛行率約為25.8%,且約4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脂,但僅約25%的人接受適當治療和控制,足見對於高血脂症的認識和管理至關重要。 -
老翁濕疹多年癢不停! 中西合併「標本兼治」化解危肌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005萬芳醫院表示,中西醫合併特別在慢性病治療中顯現出其獨特價值,讓醫師針對病人的體質與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制定最佳治療方案,不僅能有效控制症狀,更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態。 -
想長壽這2樣別碰! 北醫研究:5種健康行為可多活7年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4650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1項研究,追蹤台灣30歲以上的成年人約15年,發現保持「不抽菸、不過量飲酒、充足運動、多吃蔬果以及保持健康體重」等5種健康行為者,平均可多活7.13年,並減少28.12%的年度醫療支出。 -
心情好更長壽! 研究:幸福感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3262對生活感到快樂和滿足,不僅可以促進心理健康,還可能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整體生活滿意度與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有關。 -
全球暖化別再浪費食物!綠飲食正夯 營養師教你這樣吃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3543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變遷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威脅,減少溫室氣體是世界各國目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可以透過「綠飲食」來支持保護環境,對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
每3人就有1人出現這個問題! 減重失敗的禍首可能是它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8007小美現年35歲,身高165公分、體重85公斤,過去2年因肥胖嘗試多種減重方法,但效果卻不理想,至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主任洪晧彰門診就醫後,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偏高及甲狀腺機能低下,診斷為代謝症候群,同時合併甲狀腺機能低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