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熱病
-
今年首例本土革熱在桃園 就醫4次才確診感染源不明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399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案例,是1名30歲男性,7月15日先出現發燒就醫,當時說母親感染A型流感,診所開立克流感治療;直至19日發燒持續且皮膚出現紅疹,個案再次到一般診所,立即轉診治中型醫院,再次轉診治大型醫院,20日登革熱NS1快篩陽性通報,21日正式檢驗確診。 -
印尼移工同染登革熱屈公病入境 南台灣蚊蟲活動力增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505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6月7日1名印尼女移工入境台灣,當時由防疫專車送至集中檢疫所,10日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等症狀,馬上通報且入住醫院,檢驗確認體內同時有登革熱與屈公病,相關接觸者沒有疑似症狀出現,累積台灣今年已有55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 -
國內肺炎疫情雖已趨緩 防疫人員對登革熱仍不敢大意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5564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表示,登革熱又稱為「天狗熱」,如果被帶有登革熱病毒的病媒蚊(埃及或白線斑蚊)叮咬,就可能被傳染。典型登革熱潛伏期約為3至14天,通常4至7天開始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全身無力、後眼窩痛、噁心、食慾不振、出疹與關節痛等症狀,一旦出現嗜睡、躁動不安、持續嘔吐、黏膜出血,即為重症跡象,如疏於治療就可能致死。 -
全民防疫好成績 流感、麻疹、登革熱較往年同期下降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518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除腸病毒在流行季卻沒有疫情外,呼吸道傳染疾病,包含麻疹、鏈球菌肺炎、德國麻疹、百日咳確診人數全部明顯減少,麻疹與德國麻疹今年沒有出現病例數,相較2019年同期,下降幅度高達100%;百日咳雖然有4名確診病例,但同樣比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也有81%。 -
北部40歲男染漢他病毒 今年累計4例5年同期最高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518疾管署表示,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4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略高於2016至2019年同期(分別為3、0、1、0例),個案居住地為南部3例、北部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18例,性別以男性12例(佔66.7%)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4例(佔77.8%)為多。 -
今年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 謹記3不措施防鼠保健康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2950漢他病毒出血熱潛伏期為數天至2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的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約第3至6天會有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
北市確診首例登革熱 疾管署呼籲清潔環境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359疾管署指出,患者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工作場所為主(均在台北市大安區),惟可能被感染期間曾分別於8月2日及3日至台南市東區、安南區、中西區及北區,以及高雄市興達港,10日至基隆廟口夜市及11日至新北市九份等地,機關將進一步調查及進行病毒基因定序以釐清感染源。因應台北市出現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周邊進行風險評估、病媒蚊密度調查及戶外化學防治等工作。 -
登革熱境外移入案例創新高 疫區旅遊慎防蚊子叮咬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593衛福部資料顯示,今年登革熱境外移入案例創10年來新高,去年桃園只有6例,今年已經有15例,登革熱疫情急速上升,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長王文彥呼籲,民眾出國可穿白色或淺色的長袖衣服,裸露的皮膚可塗上衛生署核准的防蚊液,避免病媒蚊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