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口乾舌燥
-
5旬婦人罹女性頭號癌症 結合中醫抗癌穩定病情未轉移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4039莊振杉醫師舉例,1名年約50歲的林姓婦女在2021年10月發現罹患右乳腺癌,腫瘤約2公分,已手術並化療多次,出現諸多副作用及身體不適症狀,包括口乾舌燥、頭暈、肩頸痠痛、倦怠乏力、眼睛乾澀、胸悶、心悸、氣喘等,給予處方如紫根牡蠣湯、十六味流氣飲、養心湯、麥門冬等,服藥3個月後,林姓婦女的症狀已完全改善。 -
年後發「福」想斷食瘦身恐復胖 健康減重從4面向著手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13492春節期間在家吃飽、睡飽,使得許多人年後身材圓潤發「福」,部分民眾可能為了快點瘦下來而採取較激烈的斷食、節食等減重方式,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要想正確且有效減重,得從體質調理、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等4大面向著手。 -
小寒進補!吃錯上火易心煩 中醫直接點名3大冬天美食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452小寒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此時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侯,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醫師賴睿昕表示,冬天寒冷,民眾聚餐時常會選擇薑母鴨、羊肉爐或是麻油雞等食物進補,因肉品脂肪豐富,過度攝取恐吃下太多飽和脂肪,影響膽固醇,且值得注意的是,屬於外寒內熱或寒熱夾雜體質的人,不太適合溫補的方式,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上火症狀。 -
冬令、生理期進補不是人人適合 這幾種人大補反而傷身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450冬後氣溫下降,許多人喜歡吃補養生。不過有些女性不補沒事,一補就出事,例如:生理期來潮時經量突然大增、經期提前或延後、排血不順甚至嚴重腹痛。有上述狀況就要小心,可能是不適合吃補的燥熱、痰濁、以及瘀阻等特殊體質。尤其體質燥熱或有子宮病變的病人更不適合大補,吃了恐更上火,也易出現粉刺、毛囊炎等問題。經期的飲食應該要以清淡為主,體質偏寒的女性飲食在行經前後盡量避開生冷的食物及寒涼類飲食。 -
癬友「體無完膚」嚴重恐釀關節炎 中醫從體質改善乾癬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657國人受乾癬所苦不在少數,從臉部一路擴展到全身皮膚,經常有紅疹與脫屑,可說是「體無完膚」。關於引發的原因,西醫多認為是遺傳性疾病,免疫系統發生異常而造成;中醫則認為是睡眠品質不好、飲食上不忌口、飲酒過量、情緒不穩所導致。在治療上除了西醫,也有不少患者選擇中醫調養。 -
霜降氣候乾燥!鼻黏膜乾癢易流鼻血 中醫師教緩解妙招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659「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周宗翰指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記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霜降過後即立冬,此時「補霜降」應以養陰為基本法則。且此季節屬於五行中的「金」,對應肺臟,為陽氣降,陰氣生。 -
過敏非不治之症!中醫從體內改善 調養最佳時機在夏季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3301治療過敏的最佳時機,鄭愛蓮醫師透露,台灣冬天濕冷,過敏者容易出現症狀,因此建議夏天進行治療,趁過敏症狀少時,將重點放在身體調養,盡快把五臟六腑調理好,而治療過敏、待體質調整完畢,一般都需花費半年至1年的時間。醫師提到,曾收治1名小學1年級的孩子,是在秋冬來看診,服用藥物到隔年夏天結束,甚至秋天還在吃保養藥物,結果停藥後,那年冬天過敏症狀就好轉許多。 -
立夏如遇梅雨季遲來!天氣濕熱食慾不振 中醫蓮藕養生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15立夏時期如果碰上梅雨季節遲來很容易導致身體水分代謝出現問題,通常人會變得口渴,喝水也常常不容易解渴,身體容易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