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原因
-
留意小兒便秘症狀 每周排便3次以下、硬便、血便都算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3681便秘是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臨床表現包括1周排便次數小於3次以下、排出硬大便、排便困難等都算是便秘。家長如果發現孩童在排便時異常用力或疼痛、糞便呈現堅硬粒狀、曾經因為糞便太粗造成馬桶阻塞、糞便或擦屁股的衛生紙上有血等,都可能是便秘的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韋廷指出,硬便本身或是硬便造成的肛裂,可能會加劇排便時的疼痛,讓孩童對排便產生畏懼,反而出現憋大便的動作,累積在腸道的硬便內的水分被腸道再次吸收,使得這些大便更加乾硬難以排出,導致惡性循環。 -
排便或放屁「氣味異常」恐大腸癌? 注意4大排便警訊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7197排便狀況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糞便的顏色、形狀,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都可能反映出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日常生活中密切關注排便情形至關重要。究竟有哪些排便警訊需要特別留意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排便警訊」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4大排便警訊。 -
降低嬰兒猝死風險!5行為不要做 趴睡、枕頭都不安全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78881歲以下嬰兒因趴睡窒息的憾事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仍是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研究顯示,趴睡是SIDS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為了降低窒息與猝死的風險,建議1歲以下嬰兒應仰睡入眠,寶寶的安全比短暫的安穩更為重要。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照顧者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照顧1歲以下的寶寶除了應該避免上述5大NG行為以外,還應該注意餵奶時或剛喝完奶時,不要讓寶寶立即躺平或趴睡於大人身上,以防溢奶、吐奶,提升窒息的風險。建議餵奶後輕拍背部幫助排氣,並隨時留意寶寶狀況。 -
如何面對抗藥性細菌? 適當使用抗生素並做好感染管制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8173抗藥性細菌問題不僅是台灣所面臨的挑戰,更是全球關注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重大優先議題,包括綠膿桿菌與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等超級細菌的出現,早已不是新聞。若是沒有妥善因應,預估到了2050年,台灣每年將有高達3.3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的感染,死亡人數將是肺癌死亡人數的3倍之多。值得正視的是,許多肺癌病人最終病逝的直接原因是肺炎。 -
神經泡糖水裡!38歲男驚見白鞋滲血 竟是糖尿病足潰瘍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4060體重高達120多公斤的林姓業務經理,平時鮮少關心自身三高狀況,直到去年底出國洽公,隱約發現腳底「痛痛的」,結果步行整天回到飯店,才赫然發現鞋子「滲血了」,脫襪後嚇見腳底板整層皮幾乎脫落,返國後症狀持續惡化,趕忙掛急診檢查,醫師警告糖尿病足,若時間拖太久,「恐怕得截肢」! -
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演繹人生 類風溼關節炎掀話題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547近來很夯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劇中角色梁金明在填寫病史時,提到家族中有慢性風濕症的病史,這是一種慢性且會持續進展的發炎性關節疾病,可能影響全身關節,最終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喪失。在台灣,已故的知名作家劉俠,是最知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 -
產後哺乳怎麼吃較好? 中醫師揭調理3方向及破除迷思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8763產後哺乳是許多新手媽媽面臨的重要挑戰,除了照顧新生兒的日常作息,如何穩定乳汁分泌、掌握正確的營養攝取,也成為坐月子期間的重要課題。中醫師李湘萍指出,母體的乳汁分泌與飲食、作息、情緒及體質密切相關,若能釐清原因並適時介入,大多數哺乳困擾皆可有效改善。 -
強迫症會好嗎?理解背後生命故事 5全系統照亮人生路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755733歲的張先生(化名)在診間門口踟躕良久,才終於踏進門去。反覆確認門鎖是否上好的衝動幾乎讓他錯過約診。環顧四周,手心因緊張而滲出汗珠。等候區內,他看見一位年輕女子默念著什麼,一旁的中年男子不住整理襯衫袖口。張先生稍稍安心,原來他並不孤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表示,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精神健康問題,其特徵是反覆出現令人苦惱的念頭(強迫性思考)與重複行為(強迫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