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判斷力
-
老化一定會失智? 神經內科醫師:懂得趨吉避凶可預防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405全台每4人就有1人有失智症,其中高達75%失智症患者錯過黃金治療期,到了中度時才發現自己有失智症,因此,建議民眾可以仔細檢視自己與家中長者的生活細節,如察覺有疑似症狀,就該及早向醫師求助。 -
失智症非單純老化問題 及早介入治療防止惡化導致失能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3091「醫生,請你幫我太太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失智症。」老先生拉著老太太進到診間,一邊嚷嚷,「我最近一直覺得她怪怪的,經常亂講話。」聽完描述、問診完畢後,醫師幫老太太安排檢查,同時也請老先生一起測驗。關渡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柏山醫師表示,「測出來的結果,其實是老先生失智了。」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會退化,可能聽不懂別人的話,但是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覺得自己很正常,反而覺得是別人在胡言亂語,所以會出現類似狀況。 -
到底是記憶變差還是得了失智症? 專家教你簡單判斷!
健康養生 / 話題懶人包3766「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 -
疫情衝擊!無薪假、失業心情鬱卒? 失志症候群恐上身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3054重大的環境改變讓他頓時失去經濟收入來源,只好臨時轉行從事基層保全。但自從當了保全後,時常情緒低落、想法負面,覺得人生沒有目標,每日輾轉難眠無法入睡,脾氣也變得容易不耐煩,甚至為了小事與太太發生激烈口角,家人驚覺不對勁,趕緊求助身心診所治療,被告知出現「失志症候群」。 -
生病造成焦慮、憂鬱怎麼辦? 身心科醫師提供專業解方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782因生病造成的焦慮、憂鬱情緒,該怎麼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分析,就臨床觀察與國內外文獻研究發現,本身有其他疾病,例如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有內外科相關疾病或慢性病史的人,確實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方面的困擾。 -
小心判斷力被焦慮、憂鬱牽著走 試試「3招」轉換情緒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364該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進行,研究者進行兩項實驗,第一個實驗邀請86名18-50歲的民眾參與,其中包含廣泛性焦慮症及重度憂鬱症患者、出現焦慮或憂鬱症狀者,以及沒有症狀者,受試者於實驗室中,透過電腦遊戲反覆地在兩個形狀間做選擇,選擇後會出現獎勵或電擊,部份任務結果可預期部份則是變動的;第二個實驗,研究者招募了147名患有不同焦慮和憂鬱程度的美國成人,以遠距方式完成類似的任務。 -
超過半數人以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 你也有錯誤觀念嗎?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3265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民國130年前平均每年增加1.7萬人,將對造成家庭、社會造成巨大衝擊。自2013年開始,台灣失智症協會致力於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期望能增加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建構失智友善環境,一同因應失智症所帶來的影響。 -
這件事多做幾下! 腦部血循暢通 失智症不上身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677日本研究發現,咀嚼能夠有效防止記憶力衰退,若能達到充分的咀嚼,可以使腦循環增加約50%。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政一指出,的確有研究指出,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由於腦部的海馬區細胞,正是掌管學習的區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而咀嚼的動作,可以提高腦內海馬組織的信號活躍性,以防止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