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為病毒性腸胃炎高峰 中醫解析腹瀉4大類型與食療

2620
吳思奕 報導
秋冬為病毒性腸胃炎高峰 中醫解析腹瀉4大類型與食療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隨著秋冬時節來臨,腸胃炎進入好發期,民眾應提高警覺並做好日常防護。急性腹瀉通常是指症狀持續小於4週,成因多元,常見有病毒性、細菌性、食物中毒、寄生蟲感染等原因。其中以病毒性較為普遍,主要有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2種,輪狀病毒的主要流行高峰期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諾羅病毒的流行高峰期則約落在每年12月底至隔年2月。中醫師吳宛容表示,秋冬季是病毒性腸胃炎的高峰期,但由於台灣受氣候影響,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感染病例,民眾應小心謹慎。


感染輪狀病毒腹瀉為主 諾羅病毒則為嘔吐


吳宛容進一步說明,感染輪狀病毒常以發燒、嘔吐、水狀腹瀉為表現,其中以腹瀉為主,通常持續3~7天。患者在感染初期可能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咳嗽和流鼻水等。至於感染諾羅病毒則會出現包括噁心、嘔吐、水便等,其中以嘔吐為主,同時也可能伴隨發燒、倦怠、頭痛和肌肉痠痛等全身性症狀,通常持續1~3天。若患者本身免疫力較弱,或正處於亞健康狀態,症狀往往會持續更久,恢復時間也可能相對延長。


病毒主要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後再觸摸口鼻,以及吸入患者嘔吐物或排泄物形成的飛沫而傳播。吳宛容建議,若出現嘔吐、腹瀉或伴隨感冒症狀,可至中醫院所尋求急性處理。腸胃炎進入後期時,也可透過中醫進行調理,幫助身體復原,逐步建立良好的腸胃健康。平時也應留意腸胃功能是否正常以及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


中醫解析腹瀉、嘔吐4大類型 症狀、食療、穴位一次看


▸類型1:腸胃濕熱加外感毒邪


【症狀】常見於平時飲食不規律、喜歡吃炸辣甜食飲料、壓力大的人群。腸胃炎後多半會出現大便臭穢、腹絞痛劇烈、噁心嘔吐劇烈、肌肉酸痛、發燒等症狀。


【食療】四神湯(不加酒)搭配冬瓜、生薑等,或白蘿蔔湯。若體力尚可,在無脫水的情況下,可暫停或減少飲食,讓腸胃徹底休息。


【穴道】豐隆、內庭、內關。


▸類型2:氣血虛加濕熱毒邪


【症狀】以嘔吐及大便水量多為主,腹瀉及嘔吐的症狀通常持續較久。患者會有較重的疲倦感、食慾差、噁心、肌肉酸痛、流鼻水等感冒症狀。


【食療】可食用五穀米粥、小米粥等。


【穴道】氣海、中脘、內關。


▸類型3:陰虛加濕熱毒邪


【症狀】常見於經常熬夜、喜歡吃辣的人。症狀包含嚴重脫水、腹瀉與嘔吐量多、口乾、喉嚨痛等。


【食療】可熬煮冬瓜山藥生薑湯、苦瓜生薑湯等食用。


【穴道】太谿、大橫、內關。


▸類型4:陽虛加濕熱毒邪


【症狀】多見於過食冰冷飲食者。患者常出現腹瀉及嘔吐超過1~2週以上,伴隨腹絞痛、悶脹、消化不良、怕冷等情形。


【食療】魚湯加老薑、蔥白等熬煮食用。


【穴道】腎俞、大腸俞、胃俞。


吳宛容表示,腹瀉患者在就醫時,醫師會評估其排便次數、是否帶血、腹痛程度、持續時間、旅遊史、抗生素使用紀錄、皮膚疹子等情形,以便評估病因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若出現下述示警徵兆,如:發燒、腹痛嚴重、大便帶血或膿、排便1天大於6次、嚴重脫水(排尿量減少、意識不清、生命徵象異常)等,或是患者本身為老年人、免疫抑制族群者,則需及早就醫,以避免產生嚴重併發症。


避免腸胃炎侵擾! 生活防護與康復7大原則


要避免腸胃炎侵擾,日常生活中應做好防護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若不幸感染,也應遵循康復原則。提醒民眾可以從以下7點著手:


1.勤洗手:餐前及如廁後務必洗手,減少病毒經手口傳播。


2.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清潔物品,降低病原接觸風險。


3.食物煮熟:特別是貝類與海鮮,應避免生食。


4.佩戴口罩:特別是在學校、照護機構、醫院、遊樂園等人口密集的場所,可配戴口罩。


5.補充水分:出現腹瀉或嘔吐時應多補充水分,如有嚴重脫水的徵象應立即就醫。


6.飲食調理:症狀減緩後,可從米湯、稀飯等清淡食物開始,避免炸、辣、烤等食物,乳製品和含糖飲料也應暫時禁止,以利腸胃恢復。


7.接種輪狀病毒疫苗:降低感染風險及病情嚴重度。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好人不老!網友推8大「護腎食物」 幫你顧好你的腎
▸愛吃炸物恐增焦慮、憂鬱風險! 研究證實:油炸食物與心理健康存在關聯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