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中秋佳節剛過,國慶連假即將來臨,而10月10日除了是國慶日,同時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董氏基金會提醒民眾,大多人在向他人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議時,會傾向於讓對方「做什麼來改善」情緒,但這樣的做法有時反而可能變成另一種壓力。與其一味追求增加新的行動,不妨試著「停止某些有害行為」。
尋求解決辦法反被「加法建議」 壓力越減越大
根據1篇於2025年8月發表在《傳播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增益性建議(additive advice)偏誤」普遍存在於人際對話、社群貼文,甚至AI聊天機器人的當中,這對人們心理健康造成的壓力可能多於受益。該研究整合了8項實驗,囊括了數百名參與者,並進一步分析了社群媒體上的建議內容,甚至測試人工智慧的回應。研究設計包含請參與者針對有關賭博等不良習慣,及錯失運動等有益活動的情境,向陌生人、朋友或自己提供建議。結果顯示,人們大多傾向於提出「增加新行動」的建議,而非「減少有害行為」的方式。人們認為提供「多做」比「少做」的建議更容易、更有效,也較願意接受。
對朋友寬容卻對自己苛刻 研究:人類自我慈悲不足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當建議對象是朋友時,大家比較容易提出「少做」的選項,反觀給自己的建議,則更傾向加上新任務。同時,人工智慧的回應也呈現相同模式。這意味著,當越來越多人透過AI獲得心理健康相關的建議時,這種偏誤可能會被放大。研究者提醒,過多的增益性建議,可能讓心理健康變成一份永無止境的待辦清單,反而加重心理壓力。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該研究顯示,許多人對待自己比對待朋友更嚴苛,總覺得「應該再做更多」才算努力,反映出「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不足的現象。行為科學研究也早已發現,「減法性思考(subtractive thinking)」在問題解決中經常被忽略,人們往往傾向於尋找「增加」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移除或減少」這個可能的選項。
別讓「多做」成壓力來源 適度減損有益身心
當人們被迫不斷累積新的行動,便容易出現心理資源過度耗損,進而造成壓力感與自我效能下降。胡延薇提醒,促進心理健康不在於「多做多少事」,而是「做得是否適切」,若在建議中納入「增益」與「減損」的平衡,透過正念或心理教育課程,幫助面對建議時能選擇符合自己、可行且有益的方案,才能有效而持續地維護心理健康,而非讓建議本身成為另一種壓力來源。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AI人工智慧是依據大數據來回應,若從過去的文獻到現今的資料來看,無論是民間、學者或各方面都很少選擇減少有害行為,所以詢問AI得到的結果也會一樣。建議民眾以自身的主觀感受為依據,區辨哪些方法對自己有助益而不是額外增加壓力。每個人對壓力與行動的承受度不一樣,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跟心理反應狀況來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案。
負面情緒持續2週是警訊 發呆、放空有助沉澱心情
舉例來說,若近期身體出現頻繁感冒、不舒服,疲倦不堪,甚至體力不支等情形,讓事情變得沉重而有負擔,情緒也總以煩躁、焦慮跟怒氣顯現,當這些現象出現的頻率增加許多,並且持續2至3週以上,就應該正視自己的身心已經出現過載的狀況。
此時,應優先考慮減少那些原以為對自己有助益的要求跟規範,而不是一味聽信他人或是AI的建議,執意以多運動、多攝取特定食物等增益行動來改善。適度放下,反而對於身心恢復與維持心理健康更有助。
葉雅馨提醒,民眾在面對他人或是AI的建議時,不必過度在意或全盤接受,應該回歸自己的身心狀態,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對心理健康有助益的方式,將「什麼都不做」列為選項之一,保留時間允許自己沉澱心情,或者有空閒的時間去思考、發呆,避免讓心理健康變成另一項繁重且無止境的待辦清單。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矯正是美好旅程! 隱形矯正帶來3大效益綻放自信笑容
▸雷射越打皮膚越薄?醫破除「皮膚變薄迷思」 揭無針導入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