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辰蘊如/台中報導】 「為什麼是我?」這是每個經歷反覆流產的女性心中最痛的疑問。有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在35歲結婚後積極備孕,沒想到接下來的4年成了她人生最黑暗的時期。第一個寶寶在懷孕5週時離開、第二個撐到8週卻還是沒了心跳、第三個好不容易到了10週,超音波檢查時醫師卻仍宣告壞消息。多次試管療程的煎熬、無數次的抽血打針,讓她身心俱疲。直到遇見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吳成玄醫師,進行全面的自體免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抗磷脂質症候群」這個隱形殺手在作祟,確診後經過個別調整的治療方案,這位39歲的女性才一圓當準媽媽的夢,終於迎來健康寶寶。
「抗磷脂質症候群」是免疫系統錯亂 把自己當成敵人
吳成玄醫師解釋「抗磷脂質症候群」聽起來複雜,其實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出差錯,把自己當成敵人攻擊。
當免疫系統製造出攻擊磷脂質的抗體時,會引發血管內血栓形成,特別容易發生在胎盤血管,而胎盤是寶寶的生命線,一旦血流受阻,胎兒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和氧氣。若未經妥善合適的治療,患者將再次流產的風險可能高達80%,但此數字並非絕望的宣判。
吳成玄醫師提醒,女性如果有以下情況應該特別留意:曾有血栓病史、3次以上10週內流產、1次以上10週後流產,或因子癲前症導致34週前早產等都是抗磷脂質症候群的重要警訊,診斷可以透過血液檢查抗磷脂質抗體,且抗體必須在間隔至少12週的兩次檢查中都呈現陽性,才能確定。
如此嚴謹的檢查流程才能確保診斷的準確性,避免誤診或漏診。吳成玄醫師指出標準治療多採低劑量阿斯匹靈加上低分子量肝素,統合分析顯示這種組合療法能讓活產率提升29%。
多次流產的女性不要輕易放棄 接受治療也能有好孕到
吳成玄醫師表示透過適合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加上現代醫學進步,對於成功懷孕都有最佳的結果。即便經歷多次流產的女性,在確診並接受適當治療後,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寶寶;她的故事告訴所有正在經歷相似痛苦的夫妻:不要輕易放棄,答案可能就在下一次檢查中被發現。
抗磷脂質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複雜,橫跨風濕免疫科和婦產科領域,所以需要兩方醫師相互配搭,通力合作,才能提供病患最好的治療方針。因此,若有懷孕相關併發症或血栓症狀,應盡早諮詢風濕免疫科及生殖醫學科醫師,以獲得最適合的建議和治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手術後擔心會影響受孕? 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及防沾黏醫材是重要措施
▸你「左流右新」了嗎? 秋冬及早接種疫苗防病毒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