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每年9月10日的世界自殺防治日再次提醒大家,此議題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統計,自殺是全球15至29歲族群的第3大死因,其中73%的自殺事件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顯示自殺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國際自殺防治協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將2024至2026年的主題定為「Changing the Narrative on Suicide(改變自殺敘事)」,呼籲社會從沉默和污名的文化轉變為開放、理解和支持的文化,反映當前社會對心理健康議題應破除存在既有的誤解與偏見。
建立支持網絡 醫師與社區雙角
台安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鄭楚玄醫師強調,自殺防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不僅僅是醫療體系的責任,從早期識別與介入是關鍵策略。依據鄭醫師的臨床經驗顯示,約有一半的自殺者在實施自殺行為前1個月內曾尋求醫療協助,這些人可能出現失眠、頭痛等身體症狀,而第一線醫療人員的角色往往是最早接觸到高風險個案。
鄭楚玄醫師建議,識別自殺風險的關鍵在於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社會功能退化,以及是否出現絕望感或無助感;當患者提及人際關係問題、經濟困難,或表達對未來缺乏希望時,都應該引起警覺。目前有些醫療院所提供社區心理衛生服務,民眾可以就近接受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諮詢服務,是值得推廣的便民服務。
連結專業關懷 打造防護網
鄭楚玄醫師解釋,有效的自殺防治需要多層次介入,除了限制自殺工具的取得,還有強化家庭、學校、職場等環境的心理健康促進社會支持網絡;並提升大眾的心理健康素養,自己或幫助他人評估並識別憂鬱症狀和自殺警訊。
鄭楚玄醫師特別提醒,心理健康問題往往不會單獨存在,而是與生理健康、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維持日常生活中的維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是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策略。當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社交退縮、睡眠障礙等症狀時,應該主動尋求專業協助。台灣設有24小時免費自殺防治專線1925,提供即時的專業諮詢服務。
鄭楚玄醫師期盼大家一起改變對自殺的敘事觀點,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態度,不僅是個人的責任還要延伸到政府政策、醫療體系、教育機構和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大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在需要時獲得適當的幫助與支持。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講座報名/火燒心與吞嚥困難 醫師解析預防與治療方法
▸現代人老花提早來! 全準分子近視老花景深雷射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