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為有效緩解國內急診壅塞問題,特別是假日期間輕症患者湧入急診室的現況,健保署正積極推動「假日輕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概念。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近日表示,根據統計,週末基層診所開診率大幅下降,導致許多雖不嚴重但需緊急處理的發燒、腹瀉或輕微外傷等第4、5級輕症病患轉往大醫院急診,占急診量約20%,嚴重影響急診醫療量能。UCC的目標是透過分流輕症病患,讓急診醫護人員能將資源更專注於真正的重症患者,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效率。此舉不僅能改善急診擁擠,亦能確保民眾在假日期間仍能獲得即時且適當的醫療照護。
假日基層醫療量能不足 導致急診輕症占2成
石崇良指出,雖然基層診所平日開診率良好,但每逢週末假日即顯著下降。統計顯示,週六診所開診率約剩80%,而週日更會驟降至15%至20%左右。這使得民眾在假日若遇到發燒、拉肚子、輕微外傷等「非嚴重但急需處理」的狀況,即便不嚴重,也因基層診所難尋而被迫前往醫院急診。
這些在急診檢傷分類中屬於第4、5級的輕症患者,約占急診總量的20%。這類病人的湧入不僅造成急診空間擁擠,也耗費了急診醫護人員寶貴的時間與資源,影響他們處理真正重症病患的能力。
為解急診壅塞借鏡國際經驗 UCC分流輕症
為解決此痛點,健保署借鑒國際上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Urgent Care Center(UCC)概念。此類中心專為處理「不嚴重但急需處置或判斷」的病況而設。石崇良強調,UCC並非急診室的替代品,而是作為一個分流點,讓輕症患者無需直接前往大型醫院急診。
美國的UCC多設於醫院附近,不提供住院服務,患者處理完畢即可返家,若有進一步需求才轉診至醫院。健保署將此概念在台灣暫稱為「假日輕急症中心」,明確其任務是處理輕症急診,特別是針對目前急診壅塞嚴重的都會區,如如雙北、高雄、台南等6都地區。
配套措施多元化 提升整體醫療資源有效利用
健保署在緩解急診壅塞的策略上採多元並進。除了推動UCC分流輕症外,也積極推動其他措施以提升醫療效率並釋出病床,例如:「在家住院」與「門診打抗生素(OPAT)」計畫,目標是將每年20萬名因感染症住院的病患中,先行轉移10%(約2萬人)至門診治療。
此外,「術後加速康復(ERAS)」計畫則旨在縮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目前平均9天,OECD國家約4至5天),以騰出更多病床空間供重症患者使用。UCC的推行將與這些措施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整體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
人力配置與民眾負擔優惠 引導民眾改往UCC就醫
「假日輕急症中心」的初步設計將優先於假日開放,以解決週末開診率低的問題。在人力方面,健保署期望與醫師公會合作,廣泛運用基層醫護人力,採取輪班方式支援。這不僅能確保服務量能,也能避免額外增加醫院急診醫護人員的負擔。
為鼓勵醫護人員投入,假日出勤將有較好的給付。對於民眾而言,至UCC就醫的部分負擔費用將會比醫學中心急診便宜。健保署甚至考慮未來提高醫學中心輕症急診的部分負擔,以此引導民眾優先選擇UCC,達到有效分流的目標。
場所選址與效益考量 活化閒置空間提升效能
在「假日輕急症中心」(UCC)的場所選址上,健保署的初步規劃並非新建專屬設施,而是考量活化現有、於假日期間閒置的醫療空間。石崇良說明,UCC的設置標準類似一般診所,不需如同醫院般高規格。
因此,健保署傾向與醫師公會及地方衛生單位合作,善用平日正常營運、但週末假日沒有開診的較大型診所,或是像台北市健康中心這類在假日未被充分利用的衛生所或公共場域。
此策略旨在避免額外租金或建設成本,確保資源配置的有效益性,因為專為假日開放而新建設施在平日將處於關閉狀態,並不具成本效益。未來,健保署將會與地方衛生局以及醫師公會進一步討論此方案的可行性與具體實施細節。
簡便醫療設備與未來發展藍圖 今年第4季可望啟動
儘管UCC定位類似診所,但為確保服務品質,仍將配備必要的醫療設備。石崇良提到,UCC將能提供基本的檢查,例如透過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即時檢驗工具)進行血液檢驗,數分鐘內即可得知結果;同時,輕便的移動式X光機也能滿足骨折或外傷評估的需求。
此外,未來也將進一步評估導入遠距會診的可行性,提升服務的便利性。健保署計畫最快於今年底(第4季)啟動「假日輕急症中心」的示範計畫,首要目標是緩解6都等都會區的急診壅塞,長期目標則是全面提升假日醫療服務的可近性與便利性。
# 首圖攝影/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 癌症連續43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