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嚴重恐失能 8成人不自知

3364
翁靖祐 報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嚴重恐失能 8成人不自知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而高齡族群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肌少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簡子軒醫師指出,台灣65歲以上肌少症盛行率約為6.8%,意味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而80歲以上男性更高達30%。然而,但這些患病者中,竟有高達8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罹患肌少症,因此,提升民眾對肌少症的認識相當重要。


40歲開始肌肉流失 嚴重恐導致失能


肌少症的症狀是漸進性肌肉質量減少與肌力、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失能的一大主因。人的肌肉質量約從40歲開始,平均每10年會流失8%,70歲後的流失率增為2倍,其中更以大腿肌肉的流失最為迅速。


簡子軒醫師補充,肌肉地流失,會使得患者開始出現疲倦、步行困難、跌倒頻率提高等症狀,並且也同常會伴隨著肌肉質量減少、代謝變慢、易胖以及3高等。甚至可能會因為骨密度減少進而出現骨折。除了影響身體功能及生活品質,更有研究指出,肌少症會增加老人死亡率達2.34倍。


體重無法反映肌肉量 醫師教你如何評估


當民眾來到診間,醫師會透過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Inbody體脂機以及握力器檢測量肌肉的質量、力量及功能判斷民眾是否為肌少症。在測量肌肉功能的部分,會請個案坐在椅子上,重複進行起立及坐下的動作共5次,若秒數大於或等於12秒,即代表功能衰退;或是測量個案步行的速度,若每秒小於1公尺,亦符合衰退標準。


上述質量、力量及功能的3項測試,若1項低於正常值,即是肌少症前期,低於2項就是肌少症,3項都不足者即可判定為嚴重肌少症。簡子軒醫師解釋,肌肉量與變胖與否無關,縱使體重持平,也可能是脂肪增加、肌肉減少的狀態,因此不能以體重為判斷標準。


簡子軒醫師表示,民眾也可以自行評估肌肉狀態,包括用雙手的食指和拇指,將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來,若手指能夠完全圈住小腿,就可能有肌肉量不夠的問題。若是以量尺測量,女性小腿最粗的地方小於33cm、男性小於34cm,也可能是肌肉量不足的警訊。最後,民眾也可以使用2019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所提供的肌少症風險自評問卷進行檢測,若總分超過4分,即有肌少症的風險。此時即建議至復健科就診,讓醫師提供專業的診斷及治療。


▲肌少症風險自評問卷進行檢測。(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肌少症目前無藥可醫 只能從飲食運動著手改善


肌少症目前在醫界仍無藥物可治療,臨床醫師會在評估後,請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師,依據個別狀況進行運動訓練、調整飲食。一般民眾,同樣可以透過運動、飲食2大面向著手。運動部分,可從事慢跑這類有氧運動或重訓、彈力帶、深蹲等阻力型運動,藉此強化肌耐力和肌肉質量,促進肌肉生成。


至於後者,一般人每天需要攝取約每公斤體重1公克的蛋白質才足夠,而針對想增肌的民眾或肌少症患者,則會建議每日攝取到體重每公斤1.5公克的蛋白質。 許多長者認為,少油、少鹽及少糖就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但卻忽略蛋白質的補充,無形中提升罹患肌少症的機率。簡子軒醫師強調,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持續保持肌力訓練是預防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核稿編輯:陳如頤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皮膚病灶遇水就痛不敢清洗? 醫:用對方法清潔助康復
▸別讓代謝症候群毀健康! 6招破解「3高2害」代謝危機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