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子宮頸癌做抹片就足夠? 專家呼籲篩檢政策待轉型

10307
陳如頤 報導
降低子宮頸癌做抹片就足夠? 專家呼籲篩檢政策待轉型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子宮頸癌曾經是台灣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但自1995年公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來,發生率與死亡率逐漸下降,至2020年已降至女性10大癌症的第10位,堪稱公共衛生政策推動的典範。


WHO目標2030加速清除子宮頸癌 台灣篩檢政策仍有不足


然而,國內研究發現30歲以上女性仍有將近290萬人篩檢頻率不足,顯示現行的篩檢政策出現破口,也成為我國消滅子宮頸癌的瓶頸。專家認為若要達成2030加速清除子宮頸癌的WHO目標,台灣應加速篩檢政策轉型,推動抹片檢查與HPV篩檢,及早在癌前病變前揪出高風險族群。


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賴基銘教授表示,基金會邀請公共衛生、婦女醫學、婦癌、病理與細胞學等領域專家集思廣益,與會專家認為面對HPV疫苗接種逐漸普及,因HPV感染所引發之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將大幅下降,以子宮頸抹片為主的篩檢策略也需要儘早調整,逐步轉型為「以HPV檢測為主」,以提高整體的篩檢效率,延續過去抹片檢查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的成功經驗,持續降低HPV在男性和女性感染者所引發之疾病負擔。


臨床發現國人對抹片篩檢態度呈兩極化 篩檢覆蓋率有進步空間


台灣臨床細胞學會王業翰監事,同時也是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解剖病理科醫師表示,台灣女性從35歲以後,子宮頸癌發生率會隨年齡逐步升高,建議每3年公費抹片篩檢1次,但是,國民健康署2021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顯示,36歲以上且超過6年未篩檢的女性接近290萬人;而依國健署政策3年接受1次子宮頸抺片的30至69歲女性僅約5成左右,顯示抹片政策的保護網出現破口。


臨床也發現國人對抹片篩檢的態度呈現兩極化,做的人年年做,不做的人始終不做,因此如何提升抹片檢查覆蓋率或透過其他方法解決覆蓋率停滯所衍生的問題,是目前子宮頸癌篩檢面對的重要挑戰之一。


近9成年輕癌友不曾篩檢 建議公費補助應重視年輕女性權益


東亞婦癌研究團體賴瓊慧理事長進一步表示,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顯示,2021年台灣罹患子宮頸癌的20至29歲女性共41名,其中高達87.8%不曾接受抹片檢查,都是因症狀就醫後直接切片而確診。


這顯示出,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不僅要關注目前公費補助的30歲以上女性,年輕女性的篩檢權益也應該受到重視。


子宮頸抹片難偵測早期子宮頸腺癌 HPV檢測及早揪出高危族群


此外,子宮頸抹片檢查本身也有一些技術上的限制,包含採檢狀況對結果判定的影響、偽陰性的問題、以及難以早期偵測到腺癌等。以子宮頸腺癌來說,台灣癌症登記與子宮頸癌篩檢登記資料顯示在新診斷子宮頸癌中,腺癌占比高達25至28%,且發生人數並未隨著抹片政策上路的時間推移而減少。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董事長王鵬惠說明,超過9成的子宮頸癌與HPV長期感染有關,正常細胞從感染到轉變為癌細胞,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抹片主要檢查子宮頸細胞是否發生癌變;HPV檢測可以偵測婦女是否感染高致癌型HPV病毒,提早對癌前病變的高風險族群發揮「吹哨」的警示作用。如果HPV檢測評估為高風險族群,特別是HPV 16、18、52、58、33型者,後續應強化追蹤與治療流程,避免等到抹片發現癌症才處理;如果HPV檢測評估為低風險族群,則可以延長抹片篩檢追蹤的時間,讓省下來的篩檢資源做更精準的分配。


將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癌篩檢成趨勢 台灣篩檢政策有待轉型


目前許多國家像是新加坡、泰國、澳洲、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都已經將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的重要策略,幫助彌補子宮頸抹片檢查的不足之處。賴瓊慧理事長表示,現行子宮頸癌篩檢政策「加入HPV檢測」勢在必行,但仍須找到最適用於台灣的模式。篩檢政策可應用大數據和精準醫療,針對不同年齡、風險和屬性的族群,制定不同的篩檢策略或試辦計畫,以滿足不同族群子宮頸癌防治的需求。


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專家同時建議,在子宮頸癌篩檢政策轉型之際,政府未來除了需特別顧及提升篩檢覆蓋率,同時為HPV檢測建立標準化制度和評鑑機制,且對相關的檢測單位和人員做好規畫及配套措施,才有助提升政策轉型的成功率及成效,再創公共衛生的新典範。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南韓政府擴招醫學院名額 引韓國醫界怒火集體罷工抗議
▸小S公公心肌梗塞猝逝!3類人要嚴防 專家曝保暖3時機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