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我國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的患者約有30多萬人,10歲以上的病患之中,有近4成的人會反覆發作;日前網紅阿滴前往日本接受傳統療法的影片,更讓不少人知道:不少患者如覺得西醫效用不佳,會轉向各式傳統療法。
2原因造成異位性皮膚炎 嚴重時連類固醇都壓不下
26歲的賴定綸同學是法律研究所高材生,出生後一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侵擾,在症狀最嚴重時,全身約9成皮膚發紅,不只劇癢難耐又持續脫屑,不舒服感覺日以繼夜且無時無刻不斷湧現,用手抓也無法減緩。大學時嚴重發作,不論傳統抗組織胺與口服類固醇都無法有效控制,一度使用免疫調節劑,卻因為肝指數上升而停藥,直到接受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用藥當天癢感就立刻改善,隔一天癢感全部消失,持續治療兩年皮膚病灶早已去除,用藥安全性監測數值也都正常。
台灣皮膚科醫學理事暨發言人、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皮膚屏障異常,以及免疫系統失調這兩個原因造成。症狀是非常的癢,同時會紅腫脫屑,有時組織液會滲出,造成生活品質惡化等狀況。同時他也聽說過各種傳統療法,例如喝蛇湯,蓋在沙子中或是使用中藥等等,但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屏障差,使用有刺激性的療法恐使得皮膚情形惡化,因此不建議使用這些傳統療法。同時如皮膚乾燥者想要保養,不建議用含有大量香精的產品,以免對皮膚產生刺激。
台灣皮膚科醫學理事長暨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趙曉秋理事長指出,全台約有3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10歲以上患者有38%病情易反覆發作。傳統藥物治療多採取外用藥膏與口服類固醇,部分病人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治療意願不高,常拖到急性惡化才就醫,稍有好轉又停止醫療。
近年隨著生物製劑與3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登台,目前納入健保的有生物製劑以及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1天口服1次,用藥隔天能立即止癢、2至6成病患能達到病灶幾乎看不見,尤其對患者在乎的頭頸部症狀亦有良好改善,且容易攜帶保存。
趙曉秋醫師說明,目前已有近3年的臨床試驗追蹤藥物安全性,為中重度異膚病患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有助於增加病友持續就醫,接受正規治療意願。
▲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治療前後對照圖。(圖/鍾文宏醫師提供)
前面提到不少病友見到狀況稍有好轉便停止治療,或是轉用民俗療法。鐘文宏醫師也提醒病友,現在有良好新藥能夠控制病症,只要1至2個月就能有良好治療成果,切勿受到不正確資訊誤導而中斷正規治療,對病情無益甚至有害。未來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新藥,雖然費用較高,但希望政府能夠重視民眾權益,讓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有機會接受先進治療,更妥善控制病情,有自信與正向生活。
「醫病共享決策」降低三長兩短 了解病況更透測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鐘文宏教授指出,不少人以為只有年輕的病患會得異位性皮膚炎,實際上長輩也會罹患。同時台灣門診病患人數眾多,醫生與病人溝通與討論病情時間較少,造成三長兩短的情況普遍,這裡的「三長」是:排隊掛號、等候與領藥檢查時間很長,以及「兩短」:問診與解釋病情的時間很短,連帶造成醫囑遵從度低。
鐘文宏醫師期盼透過推廣異位性皮膚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與醫生能加強溝通。在「醫病共享決策」衛教手冊中,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更加瞭解疾病性質,以及治療方式或藥物,同時藉著醫生整體評估、搔癢數字評量表、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判斷治療成果如何,病人也能知道不同藥物的使用劑量、頻率、止癢速度、外觀改善程度、與副作用等資訊,最後在醫師與病患討論下,病人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醫師籲多了解異位性皮膚炎 避免給患者貼標籤
鐘文宏教授提到,希望國人能夠多支持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尤其病徵表現在皮膚上,讓部分民眾對患者會有恐懼,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有正確觀念,不要歧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少患者常因病受到外界異樣眼光,甚至在學校或職場受到霸淩。期盼國人能多瞭解異位性皮膚炎,不要汙名化疾病,不要給病友貼上標籤。」
鐘文宏教授期盼,每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都能有妥善且良好醫治,中重度病人善用健保新納入給付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能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配合「醫病共享決策」,醫病雙方能兼具知識、溝通、尊重,三項非常重要元素,希望能改善「三長兩短」 困境,促進醫病雙方溝通,讓治療更順利,每一位病人都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更多NOW健康報導
▸毛小孩愈來愈胖吃多喝多尿多 恐內分泌異常1疾病惹禍
▸【全台護心大串聯】心絞痛、高血壓、高血脂講座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