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成口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 人工關節找回行動力

2471
游庭語 報導
全台2成口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 人工關節找回行動力
▲退化性膝關節炎長期影響台灣將近5分之1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5大原因之一。(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游庭語/新北報導】90歲的陳阿嬤因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10分鐘的路,在朋友的介紹下,由家屬陪同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經骨科洪碩穗主任會診後發現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有O型腿的現象,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考量陳阿嬤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洪碩穗主任決定先予以玻尿酸舒緩疼痛,並教導膝關節復健的運動,期待能經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現已無需用助行器輔助,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


近2成國人受退化性關節炎影響 安裝人工關節需多方考量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5分之1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5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則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至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


▲洪碩穗主任看診示意照。(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洪碩穗主任表示:「由於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15年就可能因種種原因而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1輩子只進行1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其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人太年輕就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因此對於高齡的病人,在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


人工關節位置、角度影響復原 裝置順利3天可出院


手術過程會先將膝蓋從中間劃開,將關節內的骨刺及磨損的關節表面切除,再依每1位病人的關節大小,選擇最合適的尺寸植入,以達到最佳的穩定度。


洪碩穗主任提及:「在裝置人工膝關節時,除了要特別注意人工關節置入的位置及角度之外,也會針對膝蓋附近過緊的軟組織去調整,讓前、後、左、右的軟組織鬆緊度達到平衡,幫助術後的行動及復原狀況。」


▲術前術後對比照。(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此外,張阿嬤還患有骨質疏鬆,所以手術過程中須格外小心,以免因施力不當造成骨折。術後張阿嬤每天搭配復健運動,很快地在術後第3天就能出院,幾星期後已能行走自如了。


為避免年老時關節的退化,洪碩穗主任建議,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 另外,骨質疏鬆也是年長者需要留意的症狀,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不敢喝黑咖啡? 加了「這1樣」咖啡變好喝還能抗發炎
▸觸景更傷情!重度憂鬱症精神醫療要趁早 醫曝治療趨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