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相信需長時間盯著3C的你,因為眼睛出現疾病,正在使用眼藥。全球眼科藥物市場在2020年規模超過300億美元,2028年上看704億美元。經濟部技術處8日宣布,以科專計畫補助工研院打造出全國首個「眼藥技術平台」,針對「青光眼及濕式黃斑部病變」,開發出全球首創「雙標靶」青光眼藥水以及「不須眼內注射」的濕式黃斑部病變藥水。
眼藥市場利基大、開發時間短 台廠可切入
經濟部技術處以科技專案持續推動工研院開發藥物技術平台,鎖定眼科、腫瘤、中樞神經等領域,其中「眼藥技術平台」率先斬獲成果。針對青光眼開發出「效果優於國際大廠近3倍、更適合高眼壓者」的雙標靶眼藥,針對濕式黃斑部病變研發出「不需眼睛打針、在家即可治療」的眼滴劑,創下3大創舉:首先,技術轉移給信力生技集團後,在信力生技集團團隊高效率執行下,半年就進入新藥臨床試驗階段;再者,技轉總金額破億元,創下國內法人眼科新藥技轉史上的最高紀錄,且技轉第1年實收金額就達數千萬元,在生技領域創新高;最後,這項合作更是首個鎖定眼科的「藥物技術平台」成果。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眼藥市場擁有高成長性,是台廠切入的絕佳機會。經濟部技術處在生醫領域投入相當多心力,其中癌症、眼藥與神經中樞藥物是重點開發藥物,其中加上傳統藥物臨床試驗需要10年,眼藥僅需5年即可,相信除了產值外,對醫療與社會的貢獻帶來更多方便與好處,創造產業價值。
青光眼傷害靈魂之窗 2019年醫藥費高達15.7億元
每年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超過35萬人次,其中於2019年,青光眼的健保醫療費就達15.7億元。而目前治療這兩項疾病的藥物多屬單標靶,而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更需要打針注入針劑,讓不少人卻步。
關於我國常見2項眼疾「青光眼」與「濕式黃斑部病變」,工研院生醫所副組長鄭淑珍表示,青光眼是因眼睛後方的排水管遭受阻塞,眼壓上升,壓迫視神經損傷視力。眼藥水的效果便是恢復房水排出。房水排除的途徑有鞏膜與小樑網,原先排除房水的地方,通常是鞏膜。這款全球首創雙標靶藥物能夠促進小樑網排除房水,效果比較好。
另外,濕式黃斑部病變的發生,是因眼底視網膜微血管變性造成液體滲漏影響視力。傳統藥水不能前往眼睛組織,目前僅能用打針,將針劑打入眼底病灶處。鄭淑珍表示,多數病患聽到「在眼睛打針」就嚇壞了。而由技術平台開發的新藥為藥水,使用雙性分子載體,表面極輕巧以及尺寸小,可到達眼睛的各層組織,包含眼底;不論是針劑或藥水,都能達到優秀療效。
▲未來想治療濕式黃斑部病變,可免用針劑,用眼藥水,令病患放心。(圖/工研院提供)
盼成為國內產業加速器 提升我國生技實力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日益普及的眼睛疾病在治療時一直有抗藥性、嚴重副作用等難題,國內業者具備原料藥與製劑量產能力,不過投入開發時面臨藥物製程或專利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的挑戰。
林啟萬表示,為了突破現今國際大廠掌握藥物製作或專利的情況,在科技專案長期支持下,研發出世界首創的兩項眼藥,並技轉予信力生技集團,創下工研院首次針對特定眼疾,同時完成藥物技術與專利的開發,並且技術轉移的案例。未來將由信力生技集團委託國內「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廠商製造,還能透過「再授權國際藥廠」的方式進軍海外市場。
林啟萬表示,工研院同時建置了「藥物技術平台」,從藥物合成、配方設計、藥效、藥動、毒理、藥物試製、量產等全方位布局,提供業者一站式服務,並在新穎標靶小分子及藥物傳輸技術上提供多元選擇,加快商品化腳步。
信力生技集團總經理陳啟祥表示,信力擁有成功實戰經驗的高效率新藥開發團隊,本次承接工研院生醫所「青光眼及濕式黃斑部病變眼藥水」兩項專利技術及衍生產品構想,除了看好新世代眼藥全球市場動能外,期待提升患者用藥方便性及生活品質,更希望讓臺灣學研累積的研發量能再次成功轉化為產值。
信力生技集團在去(2021)年12月底完成兩案專屬授權後,團隊以其豐富國際法規經驗及靈活市場開發策略,在短短的6個月內完成兩案的國際新藥臨床試驗(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資料建置及送件。
工研院表示,青光眼眼滴劑已於今(2022)年第3季開始人體臨床I/II期試驗,預計明年第3季完成;濕式黃斑部病變眼滴劑則是今年第四季直接開始人體臨床II期收案,預計明(2023)年第3季完成。
更多NOW健康報導
▸15年後甲狀腺癌復發肺轉移! 積極治療仍可與癌共存
▸【影音】糖尿病年輕化!預防勝於治療 醫示警從小學開始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