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年輕化!預防勝於治療 醫示警從小學開始打基礎

6041
陳郁茹 報導
糖尿病年輕化!預防勝於治療 醫示警從小學開始打基礎
▲台大醫院內科副主任王治元與英國專家Philip Home在2018共同發表的論文中描述,預防糖尿病絕對不是50歲以後的事情,而是要在國小、國中就要開始打好基礎。(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糖尿病年輕化趨勢為醫界近年來關注的重點之一,台大醫院內科副主任王治元與英國專家Philip Home在2018共同發表的論文中描述,預防糖尿病絕對不是50歲以後的事情,而是要在國小、國中就要開始打好基礎。他表示,現在糖尿病發病時間提早與環境脫不了關係,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的改變,導致慢性病風險增加,而糖尿病是最明顯看到的例子。



年輕族群罹患糖尿病 血糖飆高竟無感


糖尿病年輕化是指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罹患糖尿病,英文稱為YOD(Young Onset Diabetes)。王治元坦言,台灣在2000年初曾觀察學童健檢資料,發現第2型糖尿病學童數已超過第1型糖尿病約5倍,這和40年前預測的結果相符,只要越文明的國家,糖尿病比例越高,且越年輕化。


常見糖尿病判斷方式以「3多1少: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為原則,但王治元透露,年輕發病的患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症狀,即便血糖高到200多也是無感,真正會因為多吃、多喝、多尿、酮酸中毒而到門診或急診的人並不多,除非出現急症。


糖尿病發病年齡下滑 主要受大環境影響


傳統上糖尿病有3大致病原因,分別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缺乏及腸秘素不足,王治元說明,從年輕糖尿病患中可觀察到胰島素阻抗性明顯增加,這問題不只東方人有,西方人也會遇到,且東亞族群還普遍有缺乏胰島素的現象,這將成為極大的致病隱憂。


▲由於現代人生活型態西化,夜晚生活活絡,睡眠時間不正常,飲食易高油高鹽高糖等多重因素導致慢性疾病增加。(圖片來源/ingimage)


以前糖尿病被視為是「老人病」,但現在發病時間卻從50、60歲提早到30、40歲,王治元分析,除了遺傳因子外,環境因素占了一半的關鍵,由於現代人生活型態西化,晚上8點鐘夜生活才剛開始,許多人補習、上課、遊玩,睡眠時間不穩定,養成熬夜作息,加上三餐愛喝飲料,不管是手搖杯、運動飲料都人手1杯。且還有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存在,像是環境賀爾蒙、塑化劑、游離輻射等多重因子,導致慢性疾病增加,糖尿病正是一個最容易看到的疾病。


台灣是手搖飲王國 含糖飲料帶來國人健康隱憂


國內手搖飲的普及主要是牽涉到產業問題,王治元提到,國內曾針對南部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有4分之1的學生平均每1天要喝到500c.c.以上的含糖飲料,雖然民眾不可忽略產業的重要性,但在平衡健康上可以做出選擇,且現在的手搖飲甜度多數能配合消費者喜好更改,因此適當的攝取才是最重要的事。


另外,現代民眾在關注健康議題,也會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王治元說,運動對於預防糖尿病發、患者控制血糖上是很重要的事情,選擇上不一定要達到鐵人三項,平常固定抽時間快走也算,研究已證實每天要運動,1次抽不出30分鐘,可以平均分散在1天24小時內,且間歇性的運動反而更符合人體的需求。


▲台大醫院內科副主任王治元表示,運動對於預防糖尿病發、患者控制血糖上是很重要的事情。(圖片來源/ingimage)


王治元補充,以被野狗追理論為例,當野狗追你時必須要一直跑,但牠停下來時你也跟著停下休息,野狗看到你停下後又開始追你,跑跑停停當下正符合間歇性強度,也是教育糖尿病友及一般患者做運動的主要理念,重點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運動方式,別勉強做不適合的項目而受傷。


糖尿病提高心腎疾病風險 年輕病友慎防併發症


隨著台灣邁向先進、開放型的國家,民眾雖無法避免大環境的變化,卻握有身體保健的主導權,王治元建議大家,生活上一定要管控好工作時間、睡眠時間及休息時間,其中睡眠時間一定要充足,主要因人體有雙效效應,白天與夜晚時的賀爾蒙狀態不同,白天處於張力的型態,晚上則是休息的狀態,生長激素在夜間會增加,修補身上的傷口,屆時胰島素阻抗性也會增加,血糖容易有起伏,若熬夜作息不正常,代表血糖必定會受到影響。


最後,王治元呼籲民眾,一定要提早詢問家族病史,若家中直系、旁系血親有糖尿病,年齡到35歲以後務必留意血糖狀況。由於糖尿病將提高腎病、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等風險,對年輕患者來說,併發症恐提早報到,因此千萬別諱疾忌醫,一定要就醫控制疾病,並定期追蹤檢查身體狀況,與糖尿病好好共存。



更多NOW健康報導
▸食物吃不完放電鍋保溫隔天再吃? 毒物科醫師打破迷思
▸大腸癌難發現!7大特徵助判斷 網友:定期檢查最靠譜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