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今年第2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中部女童腹瀉就醫

1906
葉立斌 報導
國內今年第2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中部女童腹瀉就醫
▲疾管署今(1)日表示,國內出現今年第2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中部未滿5歲女童。而疾管署曾提到,飲食為主要傳染源頭,特別是牛肉。(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家有小朋友的大人們當心!繼上次10歲女童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後,今(1)日又出現第2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第2例確診個案 中部未滿5歲女童


疾管署今(1)日表示,國內出現今年第2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中部未滿5歲女童,曾於8月中旬至北部旅遊,8月22日開始有發燒、腹瀉、嘔吐症狀,就醫後因再出現嚴重水瀉,8月24日再次就醫收治住院,經檢驗後確診(大腸桿菌O157:NM),目前症狀已緩解出院,將再複採追蹤健康狀況。衛生單位已匡列相關接觸者共13人,均無疑似症狀且採檢結果皆為陰性,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持續進行中。


疾管署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自1999年列入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4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前3例分別為2001年8月確診之外籍未滿10歲男童、2019年4月確診南部20多歲男性及今年8月24日公布之中部未滿10歲女童;本次確診之個案病原體血清型與日前確診之中部女童不相同。


疾管署說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食因性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人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該病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少部分人可能會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病原所產生的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大腸桿菌血清型約100多種,較常見的血清群主要為O157,另其他血清群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狀的疾病。


疾管署提醒,預防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使用肥皂澈底洗手;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才能降低感染風險。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飲食史。醫師如遇到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防範疫情擴大蔓延。


認識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飲食要特別留意


在疾管署的衛教資訊提到,「飲食」是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的感染源頭,特別是未煮熟的肉類。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這與一般大腸桿菌不同,如果是抵抗力差的人,例如幼兒、老人,在感染後會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少部分會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發生溶血、血小板低下、嚴重時要洗腎。感染方式多以飲食為主,或是人傳人。顏宗海提醒,廚房人員在處理食材時,雙手務必洗乾淨。食材的部份,把碎牛肉和漢堡肉徹底烹煮至中心部分的溫度達到攝氏70度或以上至少2分鐘。同時新鮮水果和蔬菜,應在攝氏4度或以下的溫度存放。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就不可再接觸食材。


更多NOW健康報導
▸講座報名/心絞痛發作喘不過氣怎麼辦? 醫揭保命關鍵
▸維生素D有益健康? 國衛院:吃太多恐失智尤其這族群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